媒体宣传‖《中国农科新闻网》报道——论道:实践结合理论是德标口腔教学的灵魂
孙志成博士是德国牙科技术协会(VUZ)会员,德国牙科技术协会中国地区负责人,德国牙科技术国际股份公司(ZIAG)中国区执行董事,
德标基石(北京)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德国不莱梅N+S齿科特种蜡有限公司合伙人,《德标牙科技术》杂志主编。在口腔领域,孙志成博士擅长咬合重建、全口、美学设计等技术项目,擅长牙科诊所的技术培训、品牌运营和推广营销设计。
德国牙科技术协会是由德国牙科医生、技师、大学教师组成的一个非盈利性机构,主要在德国进行牙科相关技术的研究、标准化、推广、教学等工作,所有的会员都有自己诊所、技工中心,或者在大学或职业学校中任教。2002年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协会成立了ZIAG公司,作为进入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投资经营机构,由不同的协会成员共同投资,主要的投资方向为:牙科技术的在校教育、义齿加工中心、牙科诊所三大方面。
2018年3月16日,德国牙科技术协会与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学院成功地引进了“德标牙科技术培训体系(德国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项目。四年多来,在孙志成博士的指导下,经过周密运营和科学教学,“德标牙科技术培训体系”项目教学师资力量运行成熟,于是,在2021年7月瓜果飘香的盛秋季节,“德标(西安)口腔产业学院”在西安生物医药技术专修学院应运诞生。
日前,在风景如画、轩敞华丽的西安曲江宾馆大堂,记者如约同孙志成博士就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中国的职业教育方法之道,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讨和畅谈。令人不由思绪悠悠,感慨万千,无不为孙志成博士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勇于开拓精神和创新探索意识所叹服。
孙志成博士:在职业教育领域我们(ZIAG)已经投资运营了十六年。这多年来我个人经验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和中国的职业教育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那就是方法论。中国的职业教育提出来了一个职业教育的目标,通常是全面而又长远的,但是确实不够具体和难以全部实现的;而德国人的目标,可能与中国人类似,或者比中国人还要层次低一点、更具体一点。
记者:所谓的方法论,从何讲起?德国的职业教育之道和中国的职业教育之道究竟差异在哪?
孙志成博士:中国文化讲的是“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教你很多,或者教你多少不重要,看你能悟到多少。而德国人呢,在教学中采用了很多的方法保证教授项目被尽可能多的吸收,能够在行为中塑造你的思维。也就是说,通过各种实践的磨炼,使你在思想上有一个比较高的提升,有一个跨越阶层。
这个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在德国十年时间,主要是研究这个方面的。不管是以赚钱为目的还是以学习为目的,我觉得都可以做成这种方法论。它是哲学领域的方法论,是可以在任何行业通用的。
在德国职业教育方面有一个系统,叫Dual system,翻译成中文叫做“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在中国非常有名,在全世界也非常的有名。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运用,使得德国从二战的战败国很快的重新崛起,又一次直接就跨入了世界一流国家的行业。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澳大利亚、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也去学习,然后学会以后就取了一个名字,比如说澳大利亚叫“目标教育”;在日本提倡的这个“工匠精神”;在美国这种以终为始的教育等等方面,都是脱胎于德国的双元制教育。
关于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精髓,说的简单点,就是:中国有一个说法叫“理论结合实践”,德国双元制模式叫“实践结合理论”。翻译成英文就是:learn by doing;也就是“边做边学”。双元制体系将“边做边学”作为一个原则,逐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方法论体系,来指导整个的职业教育。
直到2005年,我在德国绝大部分的留学经历,都采用的这个方法学习,效果非常好;一度我们认为双元制教育体系一定能够迅速帮助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有一个本质性的发展。但在回到中国后,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出现了强烈的水土不服;在模式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在后期的落地研究中,我们发现,出现这种差异的本质,最终归根接地到了一个国民素质差异,或是价值观、行为规范,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差异;这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和高中前的教学方式造成的。
记者:请您具体地解读一下这种差异。对于这种差异该用哪种科学的方法去解决?
孙志成博士:在中国学习的特点是,更加强调“以榜样为目标(原则)”。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孔子说过、老子说过(子曰),有的时候,这样情况甚至可以达到“你说过什么不重要,是榜样说的重要”。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整个学习的方法中要按照“经典”去学,讲究的是道。中国的一些更高级的理论你是看不懂的,比如诗经也好,周易也罢,这些内容如果不加以注解,普通人是看不明白的;但是不同的注解,也表现出来不同的内容;也就是说,连最后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还在争执。
在中国的教学体系中,很少有具体的学习方法论的研究体系,去有系统地帮助学生提高;很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别人怎么做,就跟着做,这是一种片段的或碎片化、经验化的学法。
西方更加注重在学科理论体系上的研究,比如在人文方面,心理学体系就是西方的心理学;在自然方面,物理和化学是西方的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论体系在中国是缺失的,从知识科学的顶层来看,中国在“道”层面的研究成果已经超过西方,比如中医会比西方的更高更全面,意境会比西方的更高;但再往下一点,从理论体系方面,我们就开始不如西方,在方法、工具方面又比西方差了很多。“学习榜样”对标学习形式上,我们成功了,我们有很多的学习榜样,也学习了很多的榜样。
在方法论层面的提高,是我去了德国留学后最大的一个收获,同时从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我已经比较深刻地了解了,方法论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应用。
记者:从介绍中了解到你专业跨界很厉害。这对于你开拓创业成就事业都有哪些教益?
孙志成博士:我1988年考上大学,最早是在山东大学学国际经济专业。工作两年后,到有背景的AMF公司工作,期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MBA)。那是国内较早的一批MBA课程。2000年后在德国的康斯坦丁大学(FH Konstanz)学投资管理;2003年到德国弗来堡大学(Uni Freiburg)和德国牙科技术学院(AUZ)学牙科。这样就造就了我复杂的学习背景,我觉得,非常有收益的是,使我具有了管理、投资、专业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作事件,而且有机会将所学用于到ZIAG中国项目的开发中,更加促进了多领域知识的融合。
简单的说,2005年回国后,由于我的教育背景,所以知道经济管理是怎么回事,知道如何将技术变现,知道如何投资。在牙科专业方面,颌学应用技术也是口腔领域的天花板技术,在选择做牙科项目时,前三个专业(经济、管理、投资)知识在牙科领域中充分交融应用,融汇贯通,帮助自己从框架、理论、发展、趋势、技术等等这些角度去深入研究牙科行业。这给了我比普通人更加开阔的视野。
有关德标(ZIAG)在中国的业务,主要分布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牙科的职业教育投资合作,属于教育领域;第二是义齿加工制作,属于制造业领域;第三是临床治疗,也就是口腔门诊,属于医疗服务业领域。这三个方面的共同投资构成了德标的全产业链体系。
在德标所有的牙科产业投资链中,包括了教育产业,制造产业,临床服务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集成,涵盖了几乎口腔行业的所有能够涉及到的细分领域。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这是集我人生所有学习的知识和智慧,共同能发挥的一个事业,所以我也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时间。
幸运地是,感谢当年的经商环境,使我20多岁时,就基本实现了财富自由;有了这个经济基础,才使得我自己能在30多岁时,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的开创ZIAG在中国的业务,同时去追求自己的创业梦想,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有了前期资本的积累,没有投资回收的压力,以及其它人为因素的掣肘,我可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可以更加深入的对德标所关联的教育业、制造业、临床服务业构建的产业链进行研究。经过将近20年的不断努力,德标全产业链的运营,我们已经做到了全国一流,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能赶上我们的全面和广泛,对标的企业或者大学包括国内知名的一些大学。
德国企业的投资理念就是:做任何事情,不做不说,要做就做全国一流!
记者:听说在专业实践中,你们总结升华出了一套很实用的学习方法?请介绍下这个方法论。
孙志成博士:德标体系的学习方法,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这是基于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并在中国市场推广过程中,不断实践、完善升华出来的。经过了十多年的应用和普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方法》已成为了德标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模板。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去中国传媒大学读传媒学。因为我在研究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过程中发现,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其过程非常复杂,包括老师教学(信息发出)、学生听讲(信息接收)、解决问题(信息加工)、考试考核(信息确认)等环节;包括大量的认知和理解等主观因素影响。这和传媒学中的大众传媒非常接近。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去学习,但我大概花了2年时间,把传媒学所有理论书都自学完了,并且深受启发,把传媒学理论里“信息传输”部分提炼出来,做成了一个方法论,就是德标体系的《学习方法》。
在教育市场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学习方法书籍,但大部分都是“教人怎么学习开始的”,学习过程中,影响效果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为的因素。事实上,学习之所以难以标准化,就是因为过程中有了太多的人为因素。在德国体系中,总是想方设法进行标准化,为了实现学习过程的标准化,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学习过程:首先考虑的是,“知识是如何传播的?知识是如何在人类社会被传播的?”从这一角度讲它就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因素,从而使得过程更加客观。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客观性,所以过程的研究才具有普世性、普遍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论。
处于标准化的考虑,我把学习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信息的录入部分。
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包括听、看、读三个方面;
第二个部分,是信息的输出部分,包括说、写、做三个方面;
第三个部分,是信息的加工部分,包括想。
这三个部分包括了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如何被接受者所接收?如何被接受者继续传播出去?这个信息被接收者如何加工的?就像我们传话游戏,越传越远,次数越多,就可能改变的越大。
我们把这个学习方法用了七个字来定义,方便学生的学习,就是:听、说、读、写、看、练、想。“听和说”是对应的一进一出,“读和写”是对应的一进一出,“看和做”是对应的一进一出,“想”是中间的加工过程。
依据德标学习方法,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一个标准化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会有差异,虽然教学中严格执行这个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但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
记者:那么对这种差异,我们应该如何去消除?
孙志成博士:在学习方法使用了两年后,我们就发现了个体学习差异的问题,又专门设计了消除这种差异的《组织学习能力》。组织方法的核心作用,就是弥补个体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涉及到班级中,甚至在人类社会中,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在组织里去学习?
通俗的说就是,如何从别人身上去学习?我们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又补充了四种组织学习方法,利用组织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平衡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同时还可以通过集体学习行为的训练,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这四种组织学习方式是:
第一个是“讨论”,讨论主要培养学生全面性思考的能力。
第二个是“演讲”,演讲就是将碎片化的知识点通过逻辑组合,变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再宣讲出去,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第三个是“辩论”,辩论培养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
第四个是“比赛”,如果理论讲不通的话,大家就只能动手,看作品看结果,这个过程里培养的是学生的竞争性思维。
通过以上这四种学习方式的锤炼锻打,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有效地消除个体学习差异所带来的教学问题。这就是德标体系中比较著名的思维训练方法:行为塑造思维。
记者:“行为塑造思维”是你基于实践探索出的职业教育理念,那么,请你解读下它的内涵,并告诉这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孙志成博士:我认为的“教书育人”,育人更重要。你要教给学生“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去发展”,首先得培养他(她)的思维。人和人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在思维上,而不是在技术上。我们在学校里学得技术,在经过十年二十年以后,能留下10%—20%就不错了,大部分实用技术还是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去学习和掌握。我认为在职业教育里,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去学习。
《学习方法》是德标牙科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设计《学习方法》体系过程中,参照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在自学传媒学的时候,我也把心理学的书也读了一些,一条原理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行为塑造思维”。就像我们的部队,一切行动听指挥;叠被就要叠成方块,不方块行不行?也行。但为什么要叠成方块?这个看起来没有任何意义的要求,为什么非要这样去做?其实真正的意图就是,“让你去做你就做什么!”。这就是服从性,一切行动听指挥。
双元制教学模式发明在德国,我们就按照西方的治理学上来分析,西方社会结构大部份是由社会的精英阶层设计了整个社会运行的结构,然后社会按照这个结构来运行。西方的教育体系分为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精英教育是培养维护这个结构(规则)、发展结构的人员,是培养将军的;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将军的,是培养士兵的。我们要培养特别优秀合格的士兵。
也就是说,士兵最主要的是,附合他的职业道德规范工作能力,他可以没有创新性思维,但是一定要把事情做好。要培养一个科学家,那他需要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就必须要创新。而职业教育是要对整个的已知的工艺流程,培训出更高效、更广泛、更容易接受的(技能)进行操作,这就是职业教育的本质。
记者: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国化的过程中,你做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落地工作,请你具体阐述下理、法、术、器的教学方法论。
孙志成博士:在德国上学的时候,我觉得做这个事特别的有意义,所以在回国后,就开始了把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在中国落地。在落地过程中出现过很多问题,比如说“整个教学体系的应用方案设计”等问题,在应用层面,我们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将方案整理成“理、法、术、器”四个方面。
在“理”的层面,我们将整个教学方法论中的“信息的传播”部分作为标准化的原理基础,尽可能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按照人类接受外部信息和利用外部信息的方式,来作为核心点。
在“法”的层面,围绕信息传播原理,演化为可应用的方法,做到理通法随,构建了《学习方法》,创造了“听、说、读、写、看、练、想”七字个人学习方法;后期增加了“讨论、演讲、辩论、比赛”的四个组织学习方法,平衡个体差异,训练思维习惯。至此,基于传媒学的信息传播理论,我们创造了十一种学习方法体系。
在“术”的层面,我们将德国技术进行了模块化和标准化,明确的分类和标准,使专业知识更加容易被传播和接受。
在“器”的层面,按照德国的现行标准去配置学生所用的设备,包括器械、工具和材料,甚至“学习形式”也算是这个器。
形为器,在德标体系中,所谓的“形”包括圆桌式的学习,讨论式的学习,包括墙报,板报等等这些活动。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德国教育大都是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角,是发动机;教师作为教学顾问,是掌握方向盘。教师引起话题,然后来引导话题,来总结话题,在课堂上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导师。也就是:让学生提出来为什么,教师来进行回答。
我认为,这就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和中国的职业教育本质上不同的地方。
记者:听说在实践中你们总结提炼出了非常实用的“三个解决问题的工具”?能否给大家介绍下。
孙志成博士:在《学习方法论》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在德标体系的学习工具包中,除了器械、材料以外,还有专门的学习工具。它们是解决整个学习过程中问题的非常重要的工具。
第一个工具叫知识结构图。主要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将所有的理论要点记录在一张图上,这有点像城市交通图,把所有的知识点放在一张图里。在这个图里,你要解决什么问题?要从哪个路径走?学生自己画(连接),沿途出现的问题你自己解决。因为所有的知识要点都在,所以叫“知识结构图”。在知识结构图中最重要的是结构,因为结构代表着所有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逻辑关系清晰的话,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能够很好地做出解决方案。《知识结构图》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工具叫工作流程图,主要用于实操部分。在技能训练中,如何操作?有一个工作流程,点对点,一目了然。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要干成什么样?要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等?学生可能不知道原理,但按照流程图去做,是不会出错的。在理论方面是用《知识结构图》,实践方面是《工作流程图》,这样,从思考到行为,已经设计得非常细致规范。学生只要听话照做,就不会出大的问题。
第三个工具是百问百答,主要用于解决非标问题。教学中出现标准化以外的问题怎么办?比如说:学生临床经验方面欠缺怎么办?按照流程做结果不是计划的结果怎么办?为了应对会出现的这些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个“百问百答”工具箱,《百问百答》都是针对某一个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些问题都是出现在标准框架之外,《百问百答》能有效地解决经验不足或其它突发问题。
记者:请你归纳一下“三个工具”的实际重要意义。
孙志成博士:其实德标这三个工具,代表着职业教育三大内容部分,即理论、技能、经验。学生掌握了这三个工具,进行专业内容学习,通过《工作流程图》的绘制和《知识结构图》的理解,更好的将专业内容进行分类汇总,方便学习;用《百问百答》解决细节问题,学生就会非常容易的掌握到理论、技能、经验,同时更深层次地学习到逻辑思考的能力。
通过《工作流程图》学习系统实施能力,通过《百问百答》学习经验汇总,通过《知识结构图》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掌握了这三种工具后,学生通过学习使用掌握了三种能力,自然就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德标学习方法体系整个建立起来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会明显的整体高于同类的、同资质的学生;再加上高水平技术标准和刻苦练习,德标的学生在每个省的专业比赛中都是名列前茅。
总体来讲,并不是我们的学生更加的努力,而是在其他学生骑自行车的时候,德标学生骑的是电动车。这是一个系统技术的升级,是一个系统上的胜利;而不是老师在教学中针对某一点,进行优化,取得成果,再推广,导致了整个教学系统的升级。这是不可能的。在整个教学体系运营的过程里面,这是职业教育的2.0版对1.0 版的胜利,也是德标牙科体系教学之道的精髓。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