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团省委、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学联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十六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成龙校区圆满落幕。经过激烈角逐,四川师范大学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以团体总分第三的成绩捧得“优胜杯”,并获“优秀组织奖”,一等奖数量和团体总分排名为历史最好成绩。
其中有五项作品被推选至国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前学普”行动实施效果调查研究--基于四川彝区15所中心校、幼教点的研究
团队合照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方便,使得彝汉文化交流互通受到阻碍。自2018年“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开展以来,这样的情况得到了改善,行动不仅提升了彝区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水平,更加强了他们对国家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进一步强化了彝区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确定《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前学普”行动实施效果调查研究》为主题后,团队以创新后的“意识四态观”理论为分析框架,考察“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效果,对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效果进行研究。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本项目评估“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实施效果,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于学前学普行动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未来民族教育工作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品现场展示
一次次团队讨论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挑战杯”比赛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学术之旅,更让我们学会如何团队合作、如何与老师沟通、如何做好学术规范。通过这次比赛,我们更加了解了彝族文化,深切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彝族文化之美。同时,团队成员在各方面也都得到了锻炼与成长,由衷感谢我们的三位指导老师,给我们的作品提出许多修改意见,给予我们思想上的火花和心灵上的滋养。在大学期间能有这样一次经历,必将令我们终生难忘。
研支团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对四川省近5届463名成员的调查
团队合照
在乡村教育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政策环境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研支团指明了深化与拓展的方向。团队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梳理了研支团助力乡村教育的实践模型;并通过调研研支团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运行机制的现状、问题,同时整合已有理论,建构出包括协作机制、培养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与过程运行机制五个部分在内的研支团助力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运行机制,通过厘清内部关系及涵盖内容,提出保障该机制稳定运转的建议。
访谈调研
访谈调研
1.项目开展:困难与收获并存
在我们现有的六人团队中,四人有支教的经历,丰富的实践经历可以让我们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运行机制应如何改良。而没有支教经历的同学又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为运行机制的改良提出更加客观的建议。主观和客观的融合,让整个团队的合作更加和谐,互补的合作方式,也让我们在运行机制的创新上更有想法。
实践的过程自然不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开会讨论,进行头脑风暴,一起熬夜......辛苦付出终有回报,团队也更有凝聚力,在省赛中也取得了好成绩。
2.学校支持:助力成长
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学校的支持与指导让我们事半功倍。学校多次为我们请来专家老师开展线上培训,指导老师常带着大家一起讨论研究,也正因为有学校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我们会把自己的思路与老师的修改建议结合,在经过一次又一次修改之后,最终才有了现在的成果。
本作品分别以氧化锌、四氧化三钴为研究对象,通过电沉积技术,设计了ZnO@CoS和Co3O4@CoNiS分级核壳纳米结构,实现了对主干材料的表面修饰,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为研究其他复杂结构的新型电极材料开创了新思路。同时,组装了“超级电容器-太阳能”便携式自充电设备,为超级电容器从实验室迈向实际应用做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SCI论文2篇;相关研究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获省级竞赛一等奖1项。
自项目先后入围校赛、省赛以来,团队全体成员和老师都对项目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端正研究态度,积极调整与完善研究计划,在研究主题确定、研究问题落实、研究方法设计等主要环节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热情,师生之间保持了良好的沟通机制,经常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一步步走来,这其中的辛苦和考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基于MF-DCCA 和机器学习平台的分子信息分析与预测--一种核磁相互作用和空气治理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雾霾不断,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而大气中各种分子的微妙运动时刻影响着空气质量。我们针对分子信息的技术瓶颈,并对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的空气雾霾问题进行探究和调查。利用MF-DCCA和机器学习对分子信息进行有效建模,创新性地计算了核自旋耦合常数,深入研究了周边地区氧化物对中心城市雾霾的影响。
本作品丰富了核自旋耦合常数的计算方法,大大降低了传统获取分子信息的成本和复杂程度。为工业氧化物排放制定、交通策略制定、畜牧业养殖规划等提供新方法,为完善环保策略、促进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早日实现碳中和提供思路。
成果展示
实践过程
参加挑战杯是源于对学识的渴求,源于对科学的信仰。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创新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困难总是如风雨般让人始料不及,我们也曾困惑,也曾迷茫,不止一次想过要放弃,因为竞赛之外还有更多的事物让人迷恋……但是这些诱惑最终还是没能动摇我们做竞赛的初心。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我想,团结是我们能坚持走下去的重要原因。
以下是我们本次参赛的一些经验:
1.多利用身边的优质资源
2.团队间团结协作,明确分工,相互配合
3.对待任务细心谨慎
4.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当然,我们的成功离不开各位导师和专家们,是他们不辞劳苦,在百忙之中给我们开培训会、仔细检查,指出我们作品中的不足,我们会常怀感恩之心,牢记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团队合照
团队在探索高效无线充电方案,解决智慧城市中传感器节点能量受限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创新,设计了充电调度算法、搭建了智慧城市实验平台,装配了智能移动充电车,实现了向传感器节点提供高效无线充电服务。本系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下,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CCF A/B类顶级期刊/会议论文3篇。
成果展示
一、细心观察,发现问题
“无线充电,开创智慧城市新时代”。我们观察到智慧城市中的传感器节点因其自身所携带的电池容量小,有效的使用寿命会影响智慧城市的高效运行,而采用人工更换电池的方式,是费时费力的,且当节点位于桥梁内或者高空时,甚至是无法实现的。基于此,我们想到利用无线充电技术延长传感器节点的使用寿命,设计并开发了面向智慧城市的无线充电系统。
二、各施其长,解决问题
作为第一次进行科技创新的我们,广泛地发挥了来自数学、计算机、和物理三个不同背景学科的优势。设计了充电调度算法、搭建了智慧城市实验平台,装配了智能移动充电车,实现了向传感器节点提供高效无线充电服务。团队中每个人各尽所能,各施其长,分工合作,共同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往期精彩
@全体川师人,这八个字要牢记!
转扩!四川师大2021年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招生章程
来源 | 共青团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