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讲一个四年的故事,未完待续······
TO MY
UNIVERSITY
春夏秋冬,四年匆匆
木铎金声,师承百年
又是一年毕业季
十位2021届本科生
将四年里的瞬间串成珠线
把师大故事,一点点讲给你听
毕业季,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开展“我要上典礼——2021届毕业典礼本科生发言代表选拔活动”,公开选拔2021届毕业典礼本科生发言代表。
扎根历史沃土,传播中华文化
01
陈力文
向上滑动阅览
大家上午好!
我是陈力文,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大学故事。初来时,尚不知时间飞逝之快,望着身着学士服的师兄师姐们,心中满是憧憬,转眼间自己已成为毕业季的主角,不由感慨万千。曾经的我怀揣着对历史与时事的热爱走入北师大,在将近四年的大学生活里,师大、师大人给予我太多太多,让我能有勇气、有能力怀着赤诚和热爱,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路上不断奋斗。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扎根历史沃土。研究中国历史,首先需要足够的基本功。犹记大一刚入学时,新生导师带领我们阅读了由我院顾诚先生所著的《南明史》,顾诚先生坚持每天揣着稿纸、笔记本和一个馒头去图书馆抄史料,我深深地为他的治学精神所感动。在历史学院优秀前辈师长的影响下,我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领域不断探索。在主持国家级大学生科研项目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原始资料,我带领项目组的成员翻阅了一万多张旧报纸,积累了近一百万字的史料汇编,最终完成了四篇学术论文。我的“白寿彝”史学论著奖获奖论文虽然只有两万字,但我为此翻译了共计二十多万字的英文史料,修改稿超过十篇。回首四年国史探微之路,我在老师们的引导下用史学的学科语言讲述着中国的历史故事。
研究过去的同时,我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中国历史,记述当今中国的故事。四年来,我的脚步遍布全国9个省份、超40个县市,调研对象中既有延边大学的教授、又有丁肇中纪念馆的基层工作人员、既包括台湾包装设计协会的理事长、又包括湖州造笔厂的一线工人······走过了很多路,见到了很多人。难忘的经历有很多,我也将其付于笔端,刊于台湾《旺报》的三篇文章、四次调研结项时的实践报告与心得记录了我所感知的当代中国。
伴随着每一次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反思,我在北师大的滋养下不断成长进步。我逐渐意识到可以将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搭载先进的传播手段,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未来的求学道路愈发明晰与笃定。去年10月,我选择保送到本校的新闻传播学院,这并不是异想天开,也不是一次简单的重新选择,而恰恰是我在讲述昨日中国之历史与今日中国之现实的长期努力中孜孜追求的。学习“四史”的课外活动中,我在绥芬河畔追寻中共六大的红色印记;首都高校时事知识竞赛的赛场上,我与队友一起展示师大学子的精神风貌;担任“形势与政策”小组副组长期间,在使馆参观交流活动中,我积极向其他国家的青年介绍中国文化,将讲述中国故事落实在行动中。
北师大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北师大将永远作为我的力量源泉,支持我努力成为一名扎根历史沃土,厚植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习总书记曾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令我深受激励的是,这条路上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而是有着与我同行的千千万万的师大学子,我们将并肩携手,一起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讲好中国故事,并努力从讲述者成长为新的中国故事的书写者!
何为人师?播种希望,教育报国!
02
段安清
向上滑动阅览
我是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段安清。师大四载,时间不可谓不长,当我们回望这四年的青春岁月,总会忍不住问自己:“我们收获了什么?”是一纸文凭,抑或一份谋生的职业?我想,应该不止于此。分秒构成日夜,日夜构成年华,在师大的求学生涯也成就了我们自己的芳华,沐浴着木铎金声,见证着薪火相传!站在毕业的节点,才突然发现理想已经深深烙上了“师范”的印记!
17年夏天,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每当我告诉别人我在北师大上学时,他们总会补一句:“哦,那以后当老师?”那一刻,我沉默了,没有笃定地回答是,但似乎也没法反驳,说不上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直到后来,有人问我:“你真的准备成为一名教师吗?”那一刻,我才突然醒悟,我似乎不甘心成为一名教师,但我是公费师范生,我迷茫了。一天傍晚,当我走过校训碑时,无意间瞥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8个字,我不禁在想“何为人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参加了赴江西的支教,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个个和我一样渴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农家孩子。一天,班上一个孩子告诉我,“我妈让我别上高中了,直接去县里读师专。”看得出她有一丝沮丧,我问她:“那你怎么想呢?”她说:“当老师挺好的,但是我想到外面看看。”多么朴实的梦想,我想到外面看看,但我除了倾听,似乎什么也做不了,心里突然有了份沉甸甸的愧疚。临行前的班会课,我和孩子们分享了自己一路苦涩、走出大山的人生历程,那个孩子塞给我一个纸条,写着:“老师,我决定了,我要上高中,以后到省外读师范,像您那样。”
从那时起,我便坚信“种子种在心上,总有一颗会发芽”。或许,在那个孩子眼中,我也是那个了不起的人啊!何为人师?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用温情做教育,以仁爱为人师。我渴望为孩子们播种那份属于他们的希望!像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教师那样平凡、但绝不平庸地播种一个个希望!在那之后,当有人再次重复那个问题,我便会笃定地告诉他:是的,回云南当老师!
10年前的夏天,首届公费师范生从这里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个个“被需要”的人。苟晓龙师兄说“人,不为一己而生”;古丽加汗师姐说“离自己梦想中那方安身立命的三尺讲台再近一点”;张慧师姐说“为中国而教”!何为人师?也许这个问题在每一代北师大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但相同的是一代又一代师大青年从这里走去,他们用行动回答了:师者,不仅传道受业解惑也,更要勇做时代先锋,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师范兴邦,教育报国。师大人,是有师者情怀的,师大人,是有师者使命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路上,作为师大青年,我们也将肩负时代使命,助力教育公平,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成就一番事业,助力中国梦圆!
能成为一名北师大公费师范生是我此生的骄傲!勿忘来时路,毕业后我将投身云南基础教育事业,愿带着北师大人的教育情怀出发,到西南大地落地生根!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是追忆往昔,更是相约启航,我们将从这里驶向更远的远方!巍巍师大,119载风华流转,她仍是我们心中最初的模样,让我们相约师大120周年校庆,祝愿母校弦歌不辍、永续华章!祝愿各位同窗,奔向山高海阔、桃李满疆!谢谢大家!
四年时光,三个答案
03
冯智莹
向上滑动阅览
大家上午好!我是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的本科毕业生冯智莹,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言,看到各位同窗意气风发的模样,我不禁感慨,此刻一堂相聚志相同,莫言今日无知己!
四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初入大学的我,曾在许多个失眠的夜里,感到自己的渺小,那时的我,不知道何为科研,不知道何为志愿服务,更是不懂如何才是真正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未来许多未知的风雨袭来时,我该往哪儿走,我该怎样成为独一无二的我,师大用四年时光给了我三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是拥有“尝试的勇气”。我还记得大一时,自己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便选择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从为西城区图书馆的老年人们讲授计算机课程,到陪伴母亲居的奶奶们,随着志愿服务经历的增加,我开始意识到目前我国养老方式单一,养老条件较差的情况,如果再过二十年,我们的父母该如何养老呢?我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经管学院的龚江辉老师,龚老师鼓励我说:“这是个好问题,你现在是大学生了,为什么不尝试自己去寻找解决办法呢?”适逢师大为本科生提供了申报科研训练项目的机会,我记得自己当时整整一个月都和队友在教四楼看文献到教学楼关门,连楼管大叔都认识了我们,每晚提醒我们“明天再来”。终于,当我们把国内的养老现状、国外的养老情况,以及各种实地调查所需的量表、研究使用的计量模型都准备好后,不负所望,我们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科研训练项目。而这次科研经历,也让我对志愿服务有了更深的理解,这让我四年内不愿停下志愿的脚步,在大四这年,我也成为了学校的十佳志愿者。回望来路,我才发觉,师大一直在给予我们“尝试的勇气”,不要怕,往前走,光就在前面!
第二个答案是学会“与世界共鸣的爱”。我想,我们之中没有人会忘记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而来时的恐惧与无奈,它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我们措手不及,如果说从前的我只是一个“小我”,那么疫情期间师大10000+的本科生共同在线上相遇、一起运动、一起分享生活的点滴、师大的疫情心理疏导热线让我变成了“大我”。师大人这个身份让我也想做点什么,于是我加入了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还和其他省份的师大人共同组织了暑期线上支教。是师大与世界共鸣的爱让我们每个小小的个体也行动起来,纵使风雨来袭,我们也可以与世界共鸣,发出师大的声音。“与世界共鸣的爱”让我不再孤单,让我更爱这个世界,也让我学会了在风雨中忧国忧民忧天下!
第三个答案,则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意义。时代楷模黄文秀师姐的一颗赤子之心在闪闪发光时,我终于明白,为人、为学之本更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尽管我不是一名师范生,我依然可以像文秀师姐那样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以“世范”作为行事的标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师大人作为“立德树人”阅兵方阵、合唱方阵、群众联欢、志愿者的重要参与成员,“撕雨衣”精神、“拧瓶盖”精神是“世范”;扶贫路上,一位位自愿深入基层的选调生是“世范”;五四运动100周年时,人民大会堂里那一抹亮丽的“北师大蓝”,百年来始终与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的红色基因也是“世范”。
百余年引领时代,木铎金声传风采!师大给我的三个答案终究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赤子当何所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尽管路上风雨难测,我们仍要鼓足勇气,带着善良与爱意,去做对世人有意义的事。师大不曾辜负时代的期望,而她,也牵着我们的手,让我们努力成为不负时代的青年力量中的一员。
同学们,家国谁与立?责无旁贷在青年!在师大生活的时光虽然只有四年,但我相信,师大已经让我们学着将济世的大大梦想放进我们前进的小小行囊。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愿你我“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不负母校的谆谆教诲,不负老师和亲友的全力支持,纵使有风雨,更要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谢谢大家!
师大心,言未尽
04
姬雅洁
向上滑动阅览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数学科学学院2017级励耘班的姬雅洁,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眼中的师大心。
初入师大,最先感受到的是师大的谦逊之心。那些曾经被我们仰望的名字,那些国际瞩目的科研成果,化作了讲台上一个个亲切的师长,化为了讲台下一次次细致的讨论。回想起刚入学时参加陈木法院士的讲座,面对台下本科生稚嫩的提问,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仍然兴奋地为大家解答,我真切的感受了那种发自肺腑的热爱。后来慢慢发现,师大的每一位老师都像一潭清泉,内在积淀深厚,可外表却平静谦逊,他们不仅帮助我们解决学业上的问题,也为我们指引未来发展的方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抵如此。他们对待学术严谨,对待学生真诚,对待生活热情,他们就是我最想成为的大国良师的模样。
其次是师大的包容之心,它兼容了文科的浪漫、理科的严谨、实验学科的细致入微、艺术学科的美轮美奂、体育学科的拼搏不息。我们在康震老师的课堂上与四百多名同学一起领略唐诗宋词之美,也在奥运冠军何可欣的课堂上一起挥洒汗水释放压力,还有一次次在邱季端、在学活、在敬文讲堂、在教九502欣赏精彩绝伦的演出,观看紧张刺激的比赛,聆听名师大家的讲座,这都是我大学四年里最珍贵的回忆,是师大自由多元的环境给了他们最绚烂的色彩。也正是这些多彩的活动让我结识了众多来自不同学院的优秀同学,从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师大学子向善向美的模样。
最后是师大的济世之心,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赤诚之心。我相信每一位选择师大的同学,都有遇到过改变自己命运的恩师,那份真挚的感恩和感谢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想成为那样的人。于是支教,成了每一个师大学子心中最神圣的那件事。还记得自己第一年参加支教队面试屡屡碰壁,一度想要放弃,但当我看到推送中孩子们淳朴的笑容和对知识的渴望,我告诉自己,再试一试。最终幸运的去到江西赣州良村中学支教,也在那里度过了自己最难忘的19岁生日。短短十几天的时间自己能教给他们的东西真的太少,而他们却影响了我太多。未来我选择了在数学领域继续深造,因为我想有机会让更多孩子看到数学的美,而不是受限于教育条件或者教育资源,早早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我想师大不仅让我相信自己有无限可能,更让我相信师大学子“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时代楷模黄文秀师姐的事迹是千千万万师大学子的骄傲和缩影,他们在全国各地在各个领域,为自己心爱的事业添砖加瓦。作为师大人,尽己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就是我们的责任担当。
师大心,言未尽。四年时光,师大教会我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是家国情怀,是用所学所识服务国计民生,是以数学为武器打造科技硬实力,捍卫祖国尊严。巍巍师大让一个普通的女孩相信自己可以不普通,如今我也将带着这份不普通的师大心开始新的求学之旅,我从这里出发,无论走到哪里,师大都是我最珍贵的标签,京师广场永远都是记忆中最美的模样。惟愿母校木铎桃李遍天下,愿同窗莘莘学子皆栋梁!
师大人,在路上
05
李世捷
向上滑动阅览
大家好,我是来自地理科学学部的李世捷。在大一入学的时候,我加了一些师兄师姐的微信。每次一有活动,我的朋友圈里就有一排整整齐齐的六个大字:地理人,在路上。每次看到,我都觉得很像是那种鸡汤文,“幸福总是在路上”,“过好自己的生活,该来的,都在路上”。四年里,我似乎也习惯了“在路上”。我一直在行走,希望用我的行动,为身边人、为校园、为社会做出贡献。
校园里,我穿梭在8项学生工作中。我想与大学生活紧密拥抱,更想用我的努力为身边的同学做点什么。疫情期间,微信群的沉默让我感受到了同学间的疏离与压力。21项线上活动应运而生,1000余人次的参与,近500条暖心互动,我以点滴关怀让大家重新紧密相连。换届之际,师弟师妹们向我倾诉找不到学工的意义,6万字原创经验,10天20场专项培训,我用点滴字句点燃同学们心中的热望。我见证了班级连续三年获评优秀,见证了地理科学学部学生会斩获首个一等奖。在师大做学工,我的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小伙伴,他们为了方便更多人的学习生活而努力。我享受与他们共同奋斗的快乐。
走出校门,我行走在12个市县。奔赴县城支教,我听见孩子们与我约定考上师范大学,做知识的传播者。陪伴孤残儿童,我看见孩子们愈发开朗,笑容更加灿烂。北师大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行走平台,无论是寒假的调研,还是暑假的实践,都让我们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而师大的学生们,在行走之时,似乎也更愿意在沿途的路上做些什么,用些许努力为社会做点贡献。
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我开始尝试,将行动与地理知识结合。与茶卡镇两位贫困村支部书记交流,我用4万字调研报告记录他们从靠天吃饭到生态脱贫,地理学功不可没。深入祁连山,我主持国创,借助腾讯位置大数据,为地区发展建言献策。关注光盘行动,我用遥感技术探究中国耕地废弃现状,为粮食安全尽绵薄之力。
地理是一个包容的学科,也是一个能带给人思考的学科。在专业课上的我们,最喜欢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探究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中的实际问题。我曾来到河北省黄骅市,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环渤海地区的风能资源变化情况;也曾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尝试解决北师大就餐拥挤问题。我曾在植物学实验上,探究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饮食;也曾在资源经济学中,思考我的家乡水库污染了应该谁来补偿。四年来,在李小文院士和诸多前辈的激励下,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引领下,我和我的同学们,为建造科学大厦献一份力,为解决社会问题发出科学的声音。地理,也如我们的第二双眼睛,为我们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提供了独特视角和无穷的力量。
感恩师大的培养,让我有志于用实际行动为身边人服务。感谢母校的平台,让我有机会用科学的力量拥抱社会。如今,我似乎理解了师兄师姐的朋友圈里“在路上”的含义。先有志于行走,行走在路上的我们,不要停下脚步,不断追逐探索。再有力量行动,地理和师大各个专业,让我们有机会用知识服务社会,用科学服务决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字校训不只是对我们师大学子自身品行的规范,更是对我们传播能量、影响世人的期待。毕业前夕,回望自己和身边的许多小伙伴们的大学四年时光,我也可以很骄傲地说一句:师大人,在路上。
从魅力无限的师大,启程再出发
06
李心宇
向上滑动阅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2017级本科生李心宇。2017这个数字,跟着学号一起被我写了很多遍。2017年我第一次来到校园,和很多同学一样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碑前留影,这里也成为了师大与我们故事的起点。
从校训碑前走过四年,再次站在这里才发现,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着师大独特的印记和非凡的魅力,“北京师范大学”六个字成为了触发我们美好记忆的开关。曾经为同一个集体而呐喊,曾经为同一个目标而拼搏,曾经一起欣赏门前的郁金香和傍晚的花墙,也曾经共同挥洒汗水、纵情歌唱。师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给了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度过青春时光的机会,也帮助我们不断增长能力与眼界,有信心去闯更远的天空。
在我看来,师大的魅力在于人人向学的精神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教九小花园里,从冬雪覆盖到夏荫葱郁,总有人在长椅上,或阅读、或沉思,与周围环境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卷。主楼两旁的路上,总有老师和同学讨论学术问题,是思想的碰撞让交流有了更加深厚的意义。在这里,我学会的是永远保持质疑的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学习和思考。
在我看来,师大的魅力还在于个体的独立发展与多样色彩。课堂上、生活中,大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活动中、工作里,每个人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一次次创造着精彩的瞬间。在这里,我学会的是保持自我、尊重自我、欣赏自我,也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在我看来,师大的魅力更在于“师者”的责任、使命与担当。一年又一年,从这里启程的支教队前往祖国各地,希望能把自己的所见所学传播出去。我们怀着心中激情与理想出发,我们时刻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我们渴望为支教地带来活力与希望,我们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文关怀。我们感恩、敬佩、学习着自己的老师们,也希望能以支教为起点,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态度一直传承下去。
从校训碑前走过四年,再次站在这里才发现,我们不仅收获了学习思考的能力、独立创新的精神,更明白了如何将自己的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不仅自己看到了更高更远的天空,更想要让更多的人一同欣赏这份广阔。巍巍师大,治学修身乐为公;巍巍师大,薪火相传志恢弘。
木铎声里,彼此道一声珍重;散别天涯,我们终有一天会再相逢。木铎见证的不仅是离别,同时也是崭新的起点,未来我们定将立足于此,放眼世界。最后,愿母校蒸蒸日上,愿恩师桃李芬芳,愿同窗情谊绵长!
谢谢大家!
琅琅木铎音,铮铮天地间
07
邵文灿
向上滑动阅览
大家好!我是来自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毕业生邵文灿。每当有人问我:“你学戏剧影视文学,为什么不选择艺术类院校?”我就会告诉他:因为北京师范大学是我“读书治学”的启蒙。
我的书架上珍藏着一本《<人间词话>七讲》,是北师大校友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阐释。如果说,单纯研读王国维先生的著作,年少的我大概只能对古典文学略知一二;但是叶嘉莹先生的阐释和她本人九畹滋兰的坚守,让我明白了读书治学的意义——为真理,为社稷。
这本书里,“人生三境界”让我明白对知识浅尝辄止的弊端;“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让我反思偏科对自身发展的限制;“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心脱于俗谛之桎梏”让我明白沽名钓誉必定不是读书的初心······我对学术的敬畏,由此开始。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京师杯学术竞赛,再到独撰论文发表,我决心在戏剧影视理论中不断求索。
在师大的四年,我一直谨遵师长们的教诲,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铭记于心。我深知,要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必定立于师范,而不止于师范。学长们用实际行动阐释了校训精神:缪伯英同志谱写共产党员的青春之歌,坚守初心矢志不渝;黄文秀学长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助力脱贫攻坚责无旁贷;白寿彝先生耄耋之年笔耕不辍,历经二十年铸成《中国通史》······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作为北师大学子,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能发挥引领作用!
我想,每一位北师大学子一定都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因为在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我都能看到师大学子们的身影。我们一起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见证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振奋与感动;在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教队中,深刻体会教育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我们积极加入社区防疫志愿服务工作,制作防疫新媒体作品,为武汉人民加油助力······
这些经历,激发出对生命的敬畏,成为中国故事的创作源泉。上周,我作为导演,刚刚完成自己毕业短片的制作,我讲述了疫情期间,房东与租客之间的故事,思考危机之下,生命的不可孤立。作为未来的传媒从业者,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变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我们的使命。
琅琅木铎音,铮铮天地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明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作为师大学子的我们,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在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之际,感恩母校培育,祝愿母校再谱华丽篇章,祝福莘莘学子前程似锦,不负韶华!
谢谢大家!
发展特教,不负青春
08
孙蕴轩
向上滑动阅览
大家好!我是来自教育学部的孙蕴轩。
2017年初秋,我们相聚于此,四年大学时光弹指一挥间,不经意间回顾和思考,不经意间留恋或叹息,让我们不断思考这四年收获了什么。我想我的答案是,收获了一生的挚爱。身融心合,教化育人,与特殊教育的相遇、相识、相爱,是师大给我的惊喜,也是我愿用一生去铭记的恩情。
寻梦想,师大给了我探索发掘的机遇。我和特教的缘分,始于大一教育见习时的感动。当时,一个哆哆嗦嗦走向我的脑瘫女孩,咧开嘴,露出一排不齐的门牙,磕磕巴巴地喊了声“姐姐好”。那一瞬间的感动,让我毫不犹豫选择了特殊教育。他们明明吃药困得不行,但还是坚持大喊“上课不能睡!”;他们笑着和我说“明年我就要像姐姐一样上大学了哦”。孩子们对成长的渴望使我更加坚定为他们用爱铺路,用心搭桥。三年来,十余所特教学校、五百多公里的来回奔波,四百余小时的三百余节课程,让我见证了他们超乎常人的努力与执着。正是师大科学严谨的育人体系,让我看到了书本外的万千世界,让我在实践中不断收获成长与快乐。
铸品性,师大教会我不畏挫折的勇气。和特教相处中困难未曾缺席,我遇到过像鱼一样躺在地上罢课的孩子,也遇到过情绪不稳对我大打出手的孩子。我也曾动摇和迷茫,老师们说“孙蕴轩,你要用知识捍卫你的热爱呀”;朋友们说“再试一次,再试一次”。我鼓起勇气,把自己想象成像他们一样的小恒星,想象自己在燃烧,发出光明。慢慢地,孩子们爱上了小孙老师,我也懂得如何去呵护心中最原始的热爱。正是师大的每一位良师与益友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展芳华,师大助力我喊出特教的强音。我一直不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特教,在疫情期间组织的教育援助中,在主持的两项国家级创业项目中,在带队的两次暑期实践中,在北师大二附中的手语选修课中,在教育学部毕业晚会的手语表演中,都有我积极宣传特教的身影。实践地的孩子曾仰起脸对我说:“谢谢你老师,你让我认识到每个人的独一无二。”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朋友和我说:“手语真的无声却美丽。”那一刻,我喜笑颜开。正是师大提供的宽广舞台,让我能够向世人大声喊出心中所爱,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群天使独一无二的美丽。
李大钊先生在《青春》一文中写到: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缪伯英、刘和珍、“五四八勇士”、“一二·九”运动先驱等革命志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当代文成公主”张廷芳、“时代楷模”黄文秀、“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古丽加汗·艾买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敢为人先、矢志报国的优秀校友,都用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最美好的青春模样。
那么我的木铎青春呢,便是坚信并不断追寻着“哑者能言,聋者能闻,中国无废人也”的信条,努力担当中国特教发展改革之重任。这是师大教育我的初心,也是我肩负的不负师大的使命。
有木铎相伴的青春岁月还将继续,我将始终怀揣感恩之心,在努力的路上不断前行!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吗?
退伍不褪色,自强自立、建设家乡
09
张伟鑫
向上滑动阅览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张伟鑫,来自体育与运动学院,很荣幸可以向大家分享我大学“六年”的经历。为什么是“六年”呢,大家看我身上的军装应该就能猜到,对,那两年我当兵去了!
从2015到2021,回首六年的时光,我学到了什么、收获了哪些、又成长了多少?总结起来应该就是以下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好男儿就要当自强”。我出生在四川的一个普通家庭,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小时候妈妈就常跟我说:你是农村的孩子,任何时候都要学会自力更生。一直以来,我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来到大学后,学校的征兵宣传点燃了我的军旅梦,我想,可以去部队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记得到达军营已经是晚上,道路两旁站成两排的士兵鼓掌欢迎我们。这是部队不变的仪式,新兵从老兵温暖的掌声中获取力量与期盼,老兵用挺拔的身姿向新兵诉说军人的坚定与荣光。在部队两年,觉睡得最少,活儿干得最多,训练令人筋疲力尽,演习更是叫人死里求生。老班长常对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便把苦当作饭吃,把累当作水饮。从两会安保每天执勤时间超10小时,到单位转隶持续工作五天五夜,我没有丝毫退缩,正是由于在关键时刻我站了出来,顶住压力,组织上一致同意我在转隶期间火线入党。
第二句话,我想引用部队的口号: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2018年我结束了两年的军旅生活,退出现役。回到学校后,我始终铭记退伍当天的宣誓:回到地方,要充分发挥老兵的作用,自始至终做到退伍不褪色。于是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我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中,累计开展宣讲活动数十场,连续两年帮助学校超额完成征兵任务。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中,我主动报名参加了群众游行方阵的学生教官,先后带领两个中队的队员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训练任务,在国庆当天以最好的状态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这一路的磨练与成长,让我对“自强”和“自立”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部队的历练,也让我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之所以选择研究生转至马院攻读思政专业,正是出于对未来的思考,我来自小地方,也终将归根小地方。在建党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先辈英烈为信仰而抛家舍业、不畏生死。作为青年大学生,我要向他们看齐。因此,我将在未来的学习中,努力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积累实践经验,毕业后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所能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今天,我们即将离开,但母校的培养始终不会忘记,我想在这里提前祝福您生日快乐。120年栉风沐雨,120载春华秋实,这是往昔无数个日夜的蓄势待发,是百年如斯的师大气质,是一代代师大人美好的回忆。愿我们的木铎金声响彻天下,师大学子桃李开花!
谢谢大家。
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
10
钟馥蔓
向上滑动阅览
老师、同学们好,我是来自文学院的钟馥蔓。今天站在这里,我的内心百感交集。四年前,我忐忑不安地站在师大门口,不知道如何迈出第一步;四年一晃而过,在即将离别的时刻回望,我问自己,在师大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很多经历,最后都汇聚成一句话——对人世和社会的沉浸。
回想自己第一次了解“木铎”的由来,它出自论语“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里的木铎,是“唤醒大众的警钟”。那时我深受震撼,一个学校以唤醒大众的警钟为标志,是怎样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基于木铎,我们再去思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内涵,其中承载的正是这所百年学府对人世和社会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是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以前总觉得师大的校训很特别,如今想来,其中最为与众不同的,就是时刻不忘在治学修身之外,更要兼济天下,始终充满现实关怀,不满足于独善其身。
四年来,作为一个文学院的学生,也作为一个客家人,我对方言和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与热爱,我也一直在想,如何不让理论束之高阁,如何将所学付诸实践,如何让文化平民化、大众化。在方言调查的路上,我和祖国各地的人们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在记录下许多即将消失的民间俗语的同时,我也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与爱。十佳大学生评选的时候,我在英东学术会堂用粤语朗诵李白的《将进酒》,我在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炽热的目光;在担任文学院院刊社长期间,我筹办了许多文学活动,让更多人对中国文化有所自觉和自省,在认识中真正热爱。在未来教师素质大赛上,我将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生活化,讲述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获得了冠军;在高中实习的时光里,我和学生们讲述语言文字,看到学生对知识充满向往,我知道我在这条文化普及与传播之路上可以更进一步;我即将前往北京大学继续研究方言,我想我不会忘记自己“纵情人间大地,留住乡野余音”的誓言。
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我去了一趟李大钊烈士陵园,站在大钊先生像前,我脑海里回荡着《青春》:“吾愿吾亲爱之青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青年,尤其是师大青年的使命。我想起无数先贤在师大教书育人、摹画耕耘,想起师大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想起北京高师附中的革命烈士赵世炎,想起毕业于京师女子师范大学的女革命家任锐,想起在扶贫路上献出生命的黄文秀,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我发现,我们如今已经成为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的中坚力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建校即将 120 周年之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运用所学,结合所爱,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是当代青年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青春》中还有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它叫“生于青春,死于青春”。如何实现青春的价值,90后和00后具有前所未有的个性化的独特想法。如今的我,以及我的同学们,和《觉醒年代》中工读互助小组的那群青年很像,前路尚有困惑不明,但想靠自己走出一条适合的道路。故而在此引用李叔同先生写的《夕歌》作为回忆的收尾,也作为对师大青年未来无限可能的展望: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
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
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
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
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
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
青春故事,未完待续
师大故事暂止,人生美好无限。
木铎声里,道一声珍重;
走入人海,期待下次重逢。
-bnuweixin-
素材来源:京师学工
文案、排版:陈宁心
责任编辑:姜思宇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 12岁男孩玩游戏一个月花掉10多万!家长申请退款却遭拒绝
- 上好第一课 迎接新学期 | 共同开启西安市艺术学校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 今天语音搜索了吗
- 【河西•高中】学霸去哪儿?晒晒牛娃们的亮眼成绩单
- 【疫情防控】合阳县职教中心疫情防控再强化再安排通知
- 丁姣:8*365 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 【迎冬奥 齐欢唱】哈体院“一起向未来”冬奥歌曲展演成功举办
- 闽南师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 长春大学2021年录取进程【7.30】
- 这里有你种草很久的假期电影名单待签收
-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财政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揭牌、签约仪式暨财政经济研究论坛在我校召开
- 一起看!我校志愿者赴三河六小开展地震灾害疏散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