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金书架 | 《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大学 作者:中国美术学院 2021-04-18 17:10:00



《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研究》


许 江 高世名 主编

张捷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国美金课》


国美九十年,修辞炼课,未尝中断。日出烟霞,云飞苍茫,炼课始终与学者偕来,赖于苦行,成于沉醉。国美金课,以文化自信为基,以以天合天为重,以艺学方法为专,以自主创新为要,跬积深造,萃然于众课纷纭之中。如是艺科之学,外连山水,间厕隐显,迩延学术讲坛,远接社会大地,咸会于天地独相往来之际。

——许江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文脉传承,是传统绘画中体系最为完整,技法最为完善,资源最为完备的独立画种。山水画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漫长历史沿革的必然规律,作为传统学科的山水画教学,应该时刻把握时代脉搏,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培养艺理兼通的当代艺术人才,使中国山水画教育事业不断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今天,传统学科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思考与挑战,新颖而有效的教学理念,科学而务实的教学实践,多元而融通的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良、重构与拓展,已经成为中国画复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相辅相成、格局互补的重要手段。临摹、写生、创作是山水画教学中环环相扣而举一反三的研习过程,从师古人的敬仰之心,到师自然的怀抱之心,再到师本心的契合之心的层层深入研究、探索与挖掘,是山水画教学“了法、运技、明理、悟道”循环往复的完整体验,而写生课与创作课又是研究生教学中表现自我艺术价值最为重要的两门课程,它是研习者创造性艺术思维培养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独立艺术人格和笔墨本体语言的集中体现。写生为因,创作为果,从写生到创作,两门课程是互融互进、血肉相生的合一性地齐头并举。如何在两门课程之间进行有效的教学呼应和链接,既能承应传统笔墨机制的转化与运用,又能充分激发研习者面对天地自然的艺术才情和创造活力, 这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中国美术学院的山水画教学,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从正本清源的传统研习,到守正创新的自我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摸索出一整套适应时代的优秀教学传统。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传统学科并非温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仍然需要居安思危,更亟待适应这个时代步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而课程合理有效的设置与实施,是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破解山水画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的有力推手。早在1958年潘天寿先生就在全国美术教育大会上率先提出中国画分科教学的学术思想。自1928年蔡元培创立国立艺术院以来,从林风眠先生的“兼容并蓄”,到潘天寿先生的“传统出新”,再到新时代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教学思想,中国画教学始终秉承着“两端两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固本培元的同时,使传统学科坚实、有序地逐步朝前推进与发展,并以纯正的学术思想、原创的思维模式、独立的艺术品格作为山水画教学人才培养的旨归,从而构建以“东方学”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图式语言和本体精神。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是艺术生命与自然万物的联系,从而开启心智、拓宽视野,充分挖掘研习者的潜在可能性和创造力,探索创作实践过程中的多元人文体验,实现天地与本我之间的时代意义与价值体系,打造具有社会关怀、生命体验、人文知性、学理并重的中国山水画艺术人才,全面提升研习者的深厚学术修养,以前瞻性、引领性、创造性、持续性的教学理念进行学习、研究和创作实践,知行合一,推陈出新。


本课程旨在遵循“ 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培养研究生以独到的艺术见解、新颖的形式语言、饱满的创作热情,共同构建当代中国山水画宽广的学术视野,以高超的笔墨技能、优良的道德情操、深刻的人文关怀,使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教学成为中国画艺术事业多元发展、再创高峰的强大推动力。为天地立文心,为民族继绝学,为时代注生机,为国艺增高阔。

——绪论

► 关于作者


张捷

1963年生于浙江台州。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先后攻读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主体课程介绍


1. 中国山水画传统经典传习和研究——临摹课

该课程是传统母体文化与自我本体文化对应生成的基本根源,也是“ 道由技生”笔墨内质的重要支撑,对本科学习阶段传统笔墨经验的进一步深刻领会,并针对研习者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轨迹加以巩固、深入和挖掘,选择相对应的传统山水画经典之作进行揣摩与学习,以追本溯源、承古开今、活化传统为教学宗旨。教学中采取“ 宋进元出”为主线,“ 明清自选”为辅助的笔墨技能的互动,倡导“ 以元人之笔墨,运宋人之丘壑”的新古典精神,增强范本对临、变体转化的传统笔墨驾驭能力,于变体临摹中掌握传统语言知性。同时,结合传统中国画特有的形制,如手卷、册页、扇面、条幅等进行门派、家法的演化和生发,以对应范本同时代的画理、画论加以研读,立体而全面地理解和体认中国经典山水画的传统笔墨精神,让传统带着自我温度活着走向未来。

2. 中国山水画的自然观与方法论研究——写生课

该课程以对应自然,深入生活,锤炼心智,提升自我笔墨本体语言为教学主导思想,从而在体验自然物象中转化传统笔墨思维,拓宽创作视野,激发创作才情。“ 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外物炫心,触景生情,境由心生,显心与自然不相为碍,与心之通内外、观世界,皆能主宾相照,物我兼成。故而观天地而立本心,“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于我为一”的心象迹化,取决于研习者面对自然的观物方法,自然观决定了方法论,这也是写生课视通万里、与心徘徊的主佐合一的精神所在。教学中结合对景写生、记忆写生、文字写生的多元方式,以求写生教学过程中的诗性表达和灵动鲜活,使笔墨生发具有真情实感,方能随物宛转而意境大化。

3. 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指向与图式语言研究——创作课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建构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本体精神和形式语言,使研习者以有限的笔墨经验投入无限的生命体验当中,充分发挥具有东方学思想和学术高度的开拓创新精神,这也是山水画艺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如何在全球化语境和历史文脉传承中,开辟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崭新格局。结合自然生命体验,确立自我人文精神和适应时代脉搏的中国山水画创新理念,承接传统,拓展当代,以深厚的学术思想、丰富的笔墨内涵、独到的艺术才情,来融合心境与语境,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精品力作。

4. 中国山水画的学理知性和人文价值研究——理论课(含毕业论文)

该课程立足“ 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全面理论素养的提升,在厘清中国山水画发展嬗变、文脉传承、历史沿革、学理认知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修养,画人说话,深入研究和发掘具有开拓性、前瞻性、创造性的中国画学术思想和理论价值,构建具有高度学科视野、多元人文智性、融合观念思想的高端中国画理论体系。尤其在山水画专业理论领域博古通今,开拓精进,理论与实践并举,梳理现有学科方向的学术现状和研究文献,形成具有人文知性结构和引领学术发展的标志性中国山水画理论成果。





《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吴海燕 成朝晖 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在知识经济和大数据时代,跨界目标是指向社会实践,破解我国转型发展现实中的难题,破解现实难题中探索联动工作的方式。本书集中探讨社会背景变迁、思想观念变革与教育思想转折、课程和教学方法创新的关系,并试图总结出各时期设计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跨界是当今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 / 吴海燕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之所以分科也就是分界,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只有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才能准确地认识世界,另一方面人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和个体相对于科学总是具有局限性的。这恐怕也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有一个专业阶段的主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没有专业阶段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然而,要真正做成世间的任何一件事,仅仅依赖某种专业知识和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仅仅具备某一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充其量也只能够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这就需要跨界。

跨界做事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不同界别的专业人士接力合作完成,另一种是专业人士跨界完成。当然,这两种方法是可以相互包含的。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其实专业(也就是界别) 的划分也是相对和动态的。当某一个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需要从其他专业借鉴方法甚至原理,使得本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变化。或者本专业借此升级换代,或者产生所谓的交叉性新学科。

我国的设计学科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设计的继续发展,跨界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优先的选项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最早可以上溯到1928年国立艺术院成立时的图案专业。图案专业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所谓的纯艺专业,被称之为实用美术。尽管其间从图案到实用美术再到工艺美术等等,名称几经改变,但实用美术的定位基本上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美术包括实用美术的实现手段曾经长时间主要在手工层面,随着工业社会的深化才逐渐强化了科技的因素。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已成为独立学科的设计与科学的渊源越来越难以切割。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设计与科技的跨界融合(不仅仅是相互作为实现的手段) 已成为各自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以个人的实践为例,2013年应邀参加由中国工程院启动的重大咨询项目“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 工作。此项目由两院院士路甬祥担任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担任副组长,组织20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与,分十个课题组。2015年2月,“ 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 项目组向国务院上报《关于提升创新设计能力的建议》,此研究成果引起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2015 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提高创新设计能力”作为重要举措列入“提高国家制造创新能力” 这一战略任务和重点,并提出具体要求。2016年12月,《“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提升创新设计水平” 又作为“ 促进数字创新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引领新消费” 的重要举措被单独列出,要求“挖掘创新设计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推动设计创新成为制造业、服务业、城乡建设等领域的核心能力”。

笔者阶段性地参加了此次项目专家讨论与研究工作,深切感受到从国家、产业、设计、教育、企业等各层面对创新能力的关注,研究讨论中不同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不断产生新思路、新目标、新形象、新理论,也不断完善对设计教育的新认知、新审视、新创意。立足于高等专业教育的角度与高度,也就是对人才的培养需要解决“ 高校教师如何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水平、学生如何提升创新创意设计水平” 的问题。

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具有创新的思维与观点,也就是教师要思考如何应对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如何实现由单一设计教学思维至多元设计教学思维的进化,如何实现从一个维度至多个维度叠加创新设计的跨越,如何实现由一个人的创新力至群体的协同创新力量,如何实现单一造物设计行为升级为全域系统的设计思考,如何实现解决事物发展纵横繁复多变问题的策略与措施等。以诸多实现为主轴,出于学科建设的整体考虑,我们在设计学院五个专业范畴内提出“跨学科毕业设计实验”,强调本科生自愿报名、自愿组合参加跨学科毕业设计的实验班,以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从教育学培养人的角度,笔者一直强调本科一年级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同时,要有“跨学科” 的视野与艺科融合的创新思维;二年级在深化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时,要具备“跨专业” 的思维及技能;三年级在提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时,要具备“跨专业” 协同创新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级在创新整合知识与技能时,需要“ 跨学科” 进行艺科融合的毕业设计实验。


智能生活——云互助桌


交互共感——耳助生活组合


情感关怀——互助云端系统


跨学科不是简单的两个甚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师生在一起创意创新,而是需要整合多种资源,把艺术学、美学、设计学、材料学、科学技术、商学、经济学等集成为社会服务的全域设计。初始,跨界毕业设计就遇到很多问题,诸如:1. 来自五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需应对全球共同关注的“可持续、绿色环保、高科技术” 等老问题、新要求;2. 除本专业外,尚需构建跨界新知识、新结构、新领域等问题;3. 应对服务周遭生活、残疾、智障、老人与儿童等社会发展的新问题;4. 应对掌握新技术、新科技的设计应用问题;5. 应对跨界团队的初次组合、协同交流、探索发现、达成共识、集成资源,成为组织模式的协同创新等。

从这一理念出发,首次毕业设计由笔者、成朝晖、章俊杰三位专业教师共同应对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教学。围绕与应对社会问题、个人遭遇、可持续和绿色、弱势群体、互联网技术等课题,在教学中探索如何以跨学科、艺科融合的创意设计来解决存在的各种难关。经过五年的探索实验,我们终于在教育教学、艺科融合、人才培养、资源优化、材料创新、专利注册、成果转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获取了重构、经验与收获的多方面成效。跨界毕业设计使得老中青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得以优化与开拓,不同学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协同得以深化,在引领提升、形成体系等方面获得了高校、行业、产业及品牌的一致赞许!


► 关于编者

吴海燕

1958年4月出生,无党派民主人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



成朝晖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综合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 源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编 辑 |胡心云 唐菁岚
 审 核 |丁剑锋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延伸阅读
  • 146名中国公民自黎巴嫩安全撤离

    146名在黎巴嫩中国公民及5名外籍家属搭乘国航包机安全抵达北京。目前,有撤离意愿的中国公民均已安全撤离黎巴嫩。驻黎巴嫩使馆将继续坚守岗位开展工作。

  • 中国和新加坡互免签证

    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协定将于2024年2月9日(农历除夕)正式生效。届时,双方持普通护

  •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中方未受邀参加核污染水分析对比检测

    中国驻日本使馆发言人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答记者问。问:日前日方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检测发布消息称,选择哪国实验室参与分析和对比检测是 IAEA行为,日方并未参与。日方采样和分析得到 IAEA认可。请问中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