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芳:把对祖国的爱挥洒在边疆土地上
为期一年的援疆生活如今已告一段落,但谈起新疆,谈起博尔塔拉,谈起博州职院,初教学院的杨美芳老师仍然有不尽的话语想要诉说。于她而言,那不仅是365天的简单日子,而是刻于骨、融于血、志于心、践于行的爱的旅程。
年近花甲 踏上援疆之路
时间倒回2019年底,得知湖北省对口援助的新疆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博州职院)新增小学教育专业,急需有经验的小学教育专业老师前往指导,已经58岁的杨美芳老师积极报名了。
正如杨老师在述职报告里所写:“‘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是年轻时候的口号,我用了一辈子践行。”
本该于2020年2月份出发,由于年初突然爆发“新冠”疫情,行期推迟。7月份,乌鲁木齐又爆发“新冠”疫情,直到9月14日,杨老师与各行各业的援疆干部人才一起乘坐包机踏上了援疆之路。怀揣着36年的教学经验,还有“享受”清苦、寂寞和孤独的心理,杨老师也成为湖北省援疆历史上年龄最大的女性“援友”。
“八千里路云和月”,远离故乡沃土,远离身边的亲朋好友,即使征途上有援友作伴,总归是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杨老师的心里多少会有点忐忑。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飞行,平安到达博乐机场。刚出机舱,就看见接机的湖北同仁,将博州职院这个援疆小组一行15人送到学校,学校也安排好了宿舍和日常生活用品。这让杨老师一行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也消除了心里的忐忑。
诺大的艾比湖,只见白盐不见水
博州位于阿拉套山和博罗克努山之间的戈壁滩上,除了博尔塔拉河流域土壤稍微好一点,其他都是盐碱地,只有骆驼刺、白梭梭等生命力极强的植物稀稀拉拉地生长着。乘车绕艾比湖一圈,极目远眺,却没有看见一滴水,白茫茫的都是盐。杨老师讲述了亲眼所见学校种草的过程:先将本土(砂子)挖走,再填上新运来的土,然后进行播种、浇水。在博乐,绿化成本很高,不论种草还是种树,地面都铺设有管网,以便补充水分。
博州的自然环境不尽如人意,但是治安环境很好,民风也很淳朴。杨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她去菜市场买菜付账之后,往书包里装东西时,老板并不看着她,而是去货架后面干自己的事情了。她开玩笑地问:“你不怕我多拿吗?”老板说:“博州不会有这种现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博州,当地的环境资源和经济条件自然是比不上武汉,但博州的蓝天白云,空气的清新以及独特的自然风光,则深深吸引着杨老师。
克服困难 贡献绵薄之力
刚到达博州不久,杨老师最担心的事情就发生了。“毕竟年纪大了,加上本身甲状腺有点问题,适应能力自然差一点。”杨老师这样讲述到。
由于地域差异、气候差异、饮食差异等原因,杨老师很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经常会出现睡觉不沉,吃饭不香,手脚干裂,口腔溃疡,凌晨盗汗,精气不畅等一系列问题。这很像老毛病——亚甲炎的症状。杨老师时刻提醒自己:决不能半途而废!克服困难,积极锻炼,努力工作,多作贡献,这是一位有教育情怀的老教师、老党员对自己的要求,她不屈服,不退缩。这也是“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担当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干劲。
就像胡杨树一样,扎根地下50多米,能忍受荒漠中干旱缺水、高温风沙以及多变的恶劣气候,生命力极为顽强,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僵,用自己的倔强和血性,守护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她总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天天在岗,从无缺勤,传道授业,诲人不倦,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博州职院正处于不断扩容、蓬勃发展的阶段,招聘了六七十名新教师,其中教育系有七名女教师。作为一名从教36年的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责无旁贷。对待年轻人,无论教学、教研还是当班主任,只要她涉足过的,一定不遗余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了更好地交流,她建立了微信群,与她们一起学习教学理念,分析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探讨教学路径,确定教研方向……不论白天还是深夜,不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只要她们需要,杨老师都会竭尽全力。
青年教师张老师是学教育学的,刚到博州职院却承担了现代汉语课的教学任务。杨老师第一次听她的课,就能感受到张老师“隔行如隔山”的困惑,于是从写教案开始手把手对她进行指导。
同样也姓张的一位青年教师并非师范专业毕业,上学期她同时接了三门新课,其中两门与她所学专业联系不大,她不知道怎样处理教材,也不知道怎样进行教学,于是向杨老师求助:“我今年带的课好像没太整明白。”与杨老师沟通之后便豁然开朗了:“昨天找您聊完我觉得我可以试试”。
课堂,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检阅台。要想了解一个老师,促进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最好的途径是走进他们的课堂,先当他们的学生,再当他们的导师。对新老师的教学,杨老师反反复复地听课,认认真真地分析,诚诚恳恳地交流,直到他们的课上得“有模有样”为止。
磨课,是提高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杨老师帮同是年轻教师的智老师打磨的《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一课,在博州职院组织的2021年春季线上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短短四五天时间之内,将一堂“照本宣科”的课,打磨成获奖作品,确实很不容易。
从2020年9月份来到博州职院开始,包括寒假,杨老师就在与孟老师一起搜集、整理、编辑《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教育部统编教材1—12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年版)汇编》,以供2019级学生上“小学语文教学法”课使用。这个《汇编》约四十万字,包含了小学六个年级12本语文教材的所有内容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可谓一本在手,该有都有,方便了学生(学生就不用购买1-12册小学语文教材),方便了老师,也方便了小学语文教法课的教学。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不管是全科还是分科,小学语文教学法都是必须开设的核心专业课。这门课程,杨老师有近20年的教学积淀,责无旁贷,不仅要上好课,还得带好徒弟。在离开博州职院前夕,杨老师将几十年积累的很多资料,包括自己的研究成果,统统给了孟老师,毫无保留。这令孟老师及其同事非常意外,也非常感激。
杨老师留下的不仅仅是资料,更是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援疆精神,镌刻了无私的援疆品格。
杨老师明白:健康的身心是圆满完成援疆任务的首要基础。作为博州职院援疆小组的“大姐”,杨老师不仅自己坚持锻炼身体,还真诚地邀约大家一起锻炼。
于是,在博州职院的操场上,每天晚上都有一群劲步行走的湖北援疆老师。他们边走边聊,相互切磋,互相鼓劲,其乐融融。
杨老师还与其他援友一起参加了海拔2000多米高的赛里木湖马拉松比赛之5公里健康跑,获得人生第一块马拉松奖牌。
看来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互助的品质,勤奋的态度,吃苦的精神……应该是援疆人的“标配”。
念念不忘 期待续写芳华
“本次援疆,说实话,我也有遗憾。”杨老师坦言。
按照原本的计划,杨美芳老师打算到博州之后,去当地的小学做一些调研工作。一是因为:小学教师的摇篮,如果不深入小学做研究,只是脱离小学教育实际“闭门造车”,也许只能培养出“概念教师”。二是因为:新版教材难度加大了,比如新教材增加了古诗词数量,三年级就出现了文言文(以往五年级才有文言文)。这样的教材,对母语是少数民族语言的孩子来说,如何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呢?杨老师认为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踏入2020年,就爆发了“新冠”疫情,她不仅不能按时到达新疆,而且到了之后也不能因防疫要求不能去调研。这也就成了杨老师此次援疆的最大的遗憾。
好在博州教育局给杨老师创造了一次了解博州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机会,多少弥补了援疆遗憾。6月21日,杨老师主持了《鄂博名师大讲堂·阅读与写作教学沙龙》活动。该活动被湖北新闻8月24日“天山脚下疆鄂情|让湖北名校‘嫁’到博州”栏目采用。
“我感觉博州那边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有更多人带着先进的理念,带着聪明的智慧,带着创新的意识,带着吃苦的精神去奉献。”杨老师希望有更多人去援疆,为新疆的建设贡献力量。
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华。支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是一种成长机会的给予,更是一种收获。
援疆支教,杨老师刻于骨、融于血、志于心、践于行。
青山依旧,夕阳更红。杨老师发自肺腑地感谢党和政府的援疆政策,让她这位年近花甲的女教师还有机会为新疆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援疆路上,耳闻目睹,杨老师深刻体会到:新疆的风景美丽,新疆的民风淳朴,新疆的发展任重道远,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出品:武城院全媒体工作室
图片:本人提供
文字:杨登辉
编辑:殷诗蓝
主编:王乐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