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种福流,福流体验越多的人越幸福(一)
幸福的极致体验:澎湃的福流
什么是福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伊·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追踪观察了一些特别成功的人士,发现这些人经常谈到一个共同的体验: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他们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时常让他们遗忘了当前时间的流逝和周遭环境的变化。这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极乐的心理体验,米哈伊称之为flow,并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体验。
在人类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有很多思想家、哲学家、宗教人士谈到过这种奇妙的、极致的幸福体验。尤其是东方的传统文化中经常提及这种由心理活动所产生的神奇的快乐体验。很多学者把这样的体验翻译成“爽”、“心流”、“极致”、“涅槃”,等等。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认为,把这种体验翻译成“福流”体验可能更贴切,因为它是一种幸福的终极状态,音近、意近、神更近。
福流体验的六种心理特征
第一,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沉浸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之内,忽视了外在所有的影响;
第二,知行合一,行动和意识完美地结合,已经变成了一种自动化的、不需要意识控制的动作,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
第三,物我两忘,自我的意识暂时消失,此身不知在何处;
第四,时间飞逝,有强烈的时间扭曲感,不知不觉中,百年犹如一瞬间;
第五,驾轻就熟,对自己的行动有一种完美的掌控,不担心失败,不担心结果,充分体验行动的过程,感受到自己每一个动作精准的反馈;
第六,陶醉其中,一种超越日常现实生活,发自内心的积极、快乐和主动,不需要外在奖励就能体验到行动的快乐,完成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产生福流的三个客观条件
第一,清晰的目标——当我们知道自己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得到什么结果,意识到什么样的目的时,我们更容易产生福流体验;
第二,及时的反馈——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向我们提供了准确的、有意义的、快乐的反馈,激发出我们从事这个行动的强烈动机;
第三,技能和挑战的完美匹配——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特别困难时,我们很容易产生挫折的感觉,而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特别容易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单调、厌倦的感觉。只有当我们的技能和挑战处于一种最佳匹配的状态时,往往容易让我们进入到一种福流状态。
生活处处有福流
幸福,特别是幸福的终极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的感受,它是我们身、心、灵完美融合的状态。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强烈的福流体验,通常产生于我们的心沉浸在我们所做的事情时。所以,工作会让我们产生福流——为人民服务,为家人辛劳,都是可能让我们产生福流体验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时,往往能够体验到这种福流状态。因此,幸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福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谓“极致的幸福状态”其实也就是我们身、心、灵完美交融的快乐体验。
文章来源: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彭凯平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和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2008年5 月起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大报告。2015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好先生”。2016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国际引用率多年高居中国心理学家榜首。
希望的功效远不止是一碗“鸡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当岁月交替,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总是要对未来一年表达新的希望、新的祝福、新的追求。从国家主席到平民百姓,祈福新年已经是我们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公共仪式和生活习惯。为什么我们要辞旧迎新?为什么我们要立新年愿望?
这些人们心中最盼望的期待和愿望,在积极心理学中被称为一种美好的心理能力——希望感(hope)。
希望感理论认为,希望感并不是一种心灵鸡汤或者让大家愉快的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动机系统(dynamic cognitive motivational system)。由此可见,希望感首先是我们的认知,然后才会有我们要的情绪反应。
与希望感有关的认知主要是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希望感能够让我们去不断进步并得到提升,而那些具有学习目标的人,更可能去形成一种长期的、稳定的行动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随时观察自己的进步,从而不偏离行动的方向。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学习目标与我们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不管是在学术成功上,还是体育运动、艺术、科学、商务当中,都与树立学习目标有很大的关系。
而那些没有希望感的人,通常在生活中经历的是一种目标失控感。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往往想走捷径,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接受挑战、不愿意接受成长的机会。他们在失败之后通常会选择放弃原先的目标,并且经常伴随一些习得性无助感,即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缺乏主动控制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工作能力,这样的人往往是没有希望感的人。
培养你的希望感,做更好的自己
第一步,培养目标导向的思维。目标导向的思维,也就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第二步,找到成功的方法。我们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实现这些事情、这些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设定目标后,我们不妨经常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好几种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然后选择一种最可能成功的方法去执行。
第三步,落实行为的改变。“心动不如行动”。希望感理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个人的主动精神。因此,我们要实现我们的希望,一定要主动采取行动。
一个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养成一种习惯。习惯形成后,我们就会发现既省时,又省力,更省我们的心神。长期的目标,尤其需要有一种坚持精神。
这也就是提醒我们,做一个希望感强的人,首先应懂得如何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时间,要给我们认为重要的目标留出更多的时间,而不太重要的目标少留些时间,或者根本就不用考虑了。
文章来源: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彭凯平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198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和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2008年5 月起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大报告。2015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好先生”。2016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国际引用率多年高居中国心理学家榜首。
end
教师编辑:许明江
文字编辑:许明江
学生编辑:杨晓蓉 屈悠然 曾倪
出品单位:党委宣传部
图源:网络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