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龙教授获评首批湖北省特级专家

大学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 2021-12-09 20:13:47


12月8日下午

湖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

党组书记、厅长刘艳红来华中农大

为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张献龙教授

颁发

湖北省特级专家证书


▲刘艳红为张献龙教授颁发湖北省特级专家证书(蒋朝常 摄)


经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全省确定首批10名同志为2021年度省特级专家。入选专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引领、培养后备人才、服务基层一线,为湖北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张献龙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进京受奖(湖北卫视记者 刘庆志 摄)



张献龙,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作物学报副主编、Plants People Planet杂志高级编辑、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杂志编辑等职。2021年3月当选为国际棉花基因组委员会联合主席(2021-2023)、主席(2023-2025)。


作为首席科学家和团队负责人,他主持国家“973”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等各类重点项目三十多项,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2004年、2012年)。


他带领团队在Nature Genetics(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Advanced Science(2篇)作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2020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件。


张献龙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首批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作物学会杰出人才奖、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高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次)等荣誉。


创新技术,引领棉花科技发展

张献龙1990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还不到30岁的张献龙,在刚刚成立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到一张仅仅1.5平方米的试验台,在前辈们工作的基础上,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在同事聂以春教授的印象里,张献龙从来没有过双休日,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夜里12点。缺少人才,他想尽一切办法,从国内外引进。缺少经费,他四处申请,早年经常是火车站票来去匆匆。工作再忙,每周都要召开半天的学术讨论会,让大家交流信息,碰撞思想火花。


▲张献龙在棉花田里查看棉花生长情况(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他始终瞄准国际前沿,不急不躁、潜心科研,带领团队掌握了成熟的棉花细胞培养技术体系,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首次从雷蒙地棉、克劳茨基棉等野生棉细胞获得再生植株,首次从克劳茨基棉等野生棉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首次实现栽培棉种与野生棉体细胞杂种。

在此基础上,结合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和常规育种评价等技术,筛选出一批早熟、高产、优质及多抗的棉花新品系,解决了棉花作为引进种遗传基础贫乏的问题,为创新性品种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他带领团队筛选获得具有高效再生能力的陆地棉种质YZ-1和Jin668,使棉花再生周期由12个月缩短至5-6个月;创建连续再生驯化提高棉花转化效率的方法,使转基因效率从30%提升到90%。转基因技术和材料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浙江大学等30多家研究机构采用,打破了近40年依赖美国珂字棉为转化受体的局面。

近几年,他带领团队在棉花基因编辑技术上获得了很多突破:创新CRISPR/Cas9编辑技术,使棉花基因编辑效率达85%,脱靶率仅为0.2%;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棉花CBE和ABE单碱基编辑器以及热诱导CRISPR/Cas12a、12b等编辑系统;对1000多个棉花关键基因进行编辑,获得5000多个独立突变体;该基因编辑体系被全球90%的棉花研究机构采用,并在20余种植物中成功应用,推动了植物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发展。


培育新品种,支撑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


张献龙常说,作为农业大学的老师,不能仅仅在黑板上“种地”,在实验室“种地”,更要到农田里去,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使命。


30多年来,张献龙也一直坚持这样做。每年在棉花当季,他多次到三大棉区田间地头调查,及时了解棉花生长状况、棉田病害情况和农民收入状况,坚持每年为棉农讲“棉花经”。


▲张献龙指导研究生(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国际竞争,他提出多性状同步改良的育种策略,基于野生棉系谱资源、多亲本聚合杂交、分子标记评价、大群体测配,创建了遗传基础丰富的棉花骨干亲本群,育成B-11、4-5、LD694 、B1131等高配合力核心亲本,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18个。


其中国审品种华杂棉H318和华杂棉H116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强、早熟,纺织综合指数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解决了长江流域棉花品种长期存在的多性状难以同步改良的难题,华杂棉H318成为长江流域目前推广面积最大的棉花品种。他培育的棉花新品种累计推广2500多万亩,为棉花生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


面对农村劳动力日益短缺,他带领团队创建“推迟播种、合理密植、集中施肥、氮肥后移”的简化高效栽培新模式,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绿色高效生产,并培育早熟棉品种,配套长江流域麦/油-棉多元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种植系统的综合效益。


强农兴农 育人方是百年大计


在张献龙看来,培育几个棉花新品种,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培育人才方是百年大计。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初心和使命,坚守教育教学一线,坚持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和专业学术塑造两不误,引领学生学农爱农,投身报国;他执着追求科学精神,从棉花产业发展需求出发,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及生产服务。


细胞杂交是世界棉花研究的难题,凭借相关内容的研究,张献龙的学生孙玉强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当初张献龙给出这个题目时,孙玉强担心没有参考案例,无法完成论文。但在张献龙的鼓励下,孙玉强逐渐树立信心,阅读大量文献,大胆尝试,在失败-创新循环中取得多项突破。


30年的努力不断结出硕果,他培养了近60名博士,90%工作在科教战线。


▲张献龙与同学们探讨科学精神(伍儆人 摄)



在人才培养中他以身示范,把国家教学名师获得的奖金全部捐赠学院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把何梁何利奖的奖金全部捐赠给“济中科教基金”,以奖励青年学生和学者。


他曾发起“一帮一”教师对口帮扶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坚持每年为本科生、研究生和教职工上党课,要求学生和青年教师具有国际视野,立志科技报国。


如今,张献龙带领的棉花遗传改良团队已经有10人,其中教授8人,“四青”人才2人,是国际一流的棉花科研团队。





素材来源 | 人力资源部 校工会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编辑 | 徐行
校对 | 匡敏 吴晗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微信号:hzau_news_center)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