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主办!综合性国际期刊Exploration被DOAJ收录!

大学 作者:河南大学 2021-12-23 19:48:53



全文共3054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

距2022年9月25日还有276天


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专栏 ㉘



近日,由河南大学主办,Wiley出版集团出版发行的开放获取期刊Exploration,在通过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开放存取期刊目录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的评估后,正式被DOAJ数据库收录。



DOAJ由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 (Lund University Libraries) 与SPARC (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 于2003年联合创建并共同维护,是与PubMed, SCI, Scopus和EI齐名的国际知名开放获取期刊检索系统,具有高质量、全文免费的特点,对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DOAJ致力于提高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的显示度,只有经过严格审核后的OA期刊才能被其收录。



Exploration在首篇文章上线仅4个月内即被DOAJ数据库收录,意味着Exploration期刊质量与开放获取出版政策均已达到国际标准。被DOAJ数据库收录之后,Exploration发表的高质量文章和其中具有洞察力的观点能够被更多国内外学者关注,进而引发相关研究的热潮,促进相关学科发展。这是Exploration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步,也是河南大学打造国际化、高水平、高影响力期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对于提升期刊的学术传播力、提高河南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Exploration期刊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教授任主编,河南大学冰洋教授任执行主编。自8月份上线首篇文章至今,已正式出版2期,发表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团队的研究型论文及综述文章共计17篇,文章作者不乏两院院士以及国家杰青与优青获得者。









河南大学宋纯鹏教授、冰洋教授就纳米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和应用,联合多国家、多学科、多领域的领军人物(包括来自国内的两院院士唐本忠、张改平、樊春海,美国科学院院士Paul S. Weiss,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Ashley I. Bush, John W. Patrick, Martina M. Stenzel等),在Exploration上共同发表了题为“From Mouse to Mouse-Ear Cress: Nanomaterials as Vehicles in Plant Biotechnology”的前瞻性开篇之作。该文系统性地总结归纳了已应用在植物生物技术中的纳米递送系统的设计,开创性地提出在植物中进行靶向递送/药物释放系统构建的策略和注意事项,开展其在植物体内应用的可行性探讨。该观点文章对功能性纳米载体的设计及在植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具有战略性、指导性、方向性、前瞻性和变革性意义。
















纳米技术点亮植物世界



此为中文导读标题
左为中文导读二维码





胰腺癌尤其是胰腺导管腺癌 (PDAC) 被称为“癌中之王”,其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欠佳、病死率居高不下,五年生存率仅为8.5%,具有很强的肿瘤异质性。为解决这一前沿问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研究员课题组与法国马赛纳米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彭玲研究员课题组研发了一种新型纳米药物输运体系,通过设计合成基于双亲性树形分子的新型载药纳米胶束体系,广谱地提高抗肿瘤药物在治疗PDAC中的疗效,该研究工作以“Dendrimeric nanosystem consistently circumvents heterogeneous drug response and resistance in pancreatic cancer”为题发表在Exploration



新纳米医学手段用于治疗“癌中之王”


此为中文导读标题
右为中文导读二维码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克龙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阎锡蕴院士发表在Exploration的“Nanozyme for tumor therapy: Surface modification matters”一文综述了Fe3O4纳米酶的抗肿瘤活性与表面修饰之间的关系。现阶段,基于Fe3O4纳米酶的肿瘤催化治疗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表面修饰材料的电荷、亲疏水性、厚度等因素;另一方面,可以从增强对肿瘤部位的特异响应性、靶向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增强亚细胞定位的精确性等方面出发,设计出更有利于Fe3O4纳米酶精确发挥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治疗策略。此外,目前对表面修饰材料在体内动态变化的认识仍存在许多空白,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一领域进行持续且深入的研究,进而为相关治疗策略的临床转化铺平道路。
















表面修饰与纳米酶催化治疗



此为中文导读标题
左为中文导读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河南大学郑海务教授与武汉大学国世上教授课题组共同撰写并发表在Exploration的综述文章“Self-powered technology based on nanogenerator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一文中,作者在总结现有自驱动技术的基础上,回顾了近年来自驱动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文章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是纳米发电机作为独立的传感器,将生物力学能量或热能转换成电信号来反映人体生理信息。第二部分是利用纳米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刺激生物组织或为生物医学电子设备提供能源,以达到医学应用的目的。最后,作者探讨了现阶段自驱动医学电子设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包括生物兼容性,小型化,长期稳定性以及柔性电源管理电路等关键问题对于推进该领域发展的必要性。



基于自驱动技术的生物医学应用进展


此为中文导读标题
右为中文导读二维码









声动力治疗 (SDT) 是一种利用超声作为激发源的新兴治疗策略,因其非侵入性和组织穿透深的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然而,由于传统的有机声敏剂稳定性差、无机声敏剂代谢困难等问题,高性能的新型声敏剂的开发和利用仍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此,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刘惠玉教授课题组通过反相微乳法开发了一种高效声敏剂碳酸锰纳米颗粒,用于增强的声动力治疗,该研究工作以“Manganese carbonate nanoparticles-mediate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for enhanced sonodynamic therapy”为题,发表在Exploration
















碳酸锰纳米颗粒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用于增强声动力学治疗



此为中文导读标题
左为中文导读二维码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凌代舜教授团队和浙江大学李方园教授团队在Exploration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ally Switchabl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ntrast Agents的前瞻性文章。作者提出的基于动态转换磁共振造影剂的成像策略,有望在临床诊断中实现成像信号在疾病部位特异性开启、在正常组织关闭,对于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微小病灶精准定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动态造影剂的设计构建,及其可调控的成像功能转换性能对疾病诊断的影响,并对其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动态转换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此为中文导读标题
右为中文导读二维码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曹义海教授在“The impact of the hypoxia-VEGF-vascular permeability on COVID-19-infected patients”一文中,基于其多年基础研究和疾病临床表现的全面认识、对科学机制的深入理解,针对性地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对症治疗,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挽救他们的生命,这是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相结合的典型案例。除了新冠肺炎,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疾病的治疗,让更多疾病患者获益。















老药新用治疗COVID-19重症



此为中文导读标题
左为中文导读二维码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院士团队撰写的综述文章“Rational Ion Transport Management Mediated through Membrane Structures”中,作者从膜结构的角度回顾了用于操纵离子传输的纳米通道结构化薄膜的最新进展。江雷院士团队提出了“量子限域超流体”的概念,用于解释神经信号的超快传输。并且基于生物纳米通道中物质传输无能量损失、高度有序的特点,提出了具有低能耗、高产率和高选择性性能的“量子限域超流化学反应”概念。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构筑具有独特结构的纳米通道膜体系,可以开发具有超快信号传输的量子离子学器件和高效连续纳米通道膜管式反应器。



膜结构调控的合理离子传输管理


此为中文导读标题
右为中文导读二维码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孙逊教授课题组在Exploration期刊上发表的题为“Recombinant lactic acid bacteria as promising vectors for mucosal vaccination”的综述文章中,讨论了影响乳酸菌疫苗免疫效果的几点因素,如乳酸菌菌种、抗原的表达位置和免疫途径等,重点阐述了增强以乳酸菌为载体的疫苗免疫效果的潜在策略。















重组乳酸菌:有前景的粘膜免疫递送载体



此为中文导读标题
左为中文导读二维码




    


Journal
 Exploration 

Exploration期刊目前有74位编委会成员,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两院院士12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位,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8位。Exploration全部论文均为开放获取,可免费下载全文,2021-2023年免收出版费。


扫描二维码关注期刊









稿

河大新媒致力于

讲好河大故事

传播河大声音

弘扬河大文化

传承河大精神


欢迎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创意作品等

投稿邮箱:hedaxinmei2018@126.com






  大家都在看



审核:王明钦

责编:赵  雪

来源:科学技术研究院

排版:张紫源

校对:罗  佳  苗靖雨


声明:“河南大学”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长按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点亮在看!

砥砺奋进,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