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无不谈丨聚焦奥运设计
知无不谈丨聚焦奥运设计
随着冬奥会脚步的临近,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中国北京——奥运史上的首个“双奥之城”。早在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就与北京奥运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设计团队为2008年北京奥运设计了色彩系统、核心图形、奖牌、残奥会会徽、体育图标、官方海报、火炬传递景观等一系列作品。缘分延续至今,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会徽、奖牌、动态体育图标、部分海报设计等作品更是出自中央美术学院团队之手。此外,还以科研、教学等形式积极参与了火炬、奖牌的方案设计及场馆景观设计等项目,这些成果不仅归属于设计师们,更成就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双奥荣耀”。
日前,中央美术学院知联会特别邀请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设计学院副院长、校知联会理事靳军,设计学院教授、校知联会副理事长肖勇,设计学院教授、校知联会理事李卫,设计学院教师刘骁,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林帆,与大家分享和解读奥运设计背后的故事。活动由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校知联会秘书长黄鹂主持。
黄鹂:冬奥的脚步如此接近了,林老师您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整体形象景观的负责人,正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冬奥组委前线,可否请您为大家介绍一下现在的工作情景?
林存真:冬奥的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一共40多个,现在正是所有场馆形象景观设计施工落位的关键期。一部分场馆已经完成景观设计,例如延庆、张家口的三个制服注册中心,因为要为所有参赛人员和工作人员提供注册卡、制服等,所以这三个非竞赛场馆已经对外开放了。马上要开放的是主媒体中心和冬奥村,都在紧张地施工。时间非常迫切,真是24小时都不大够用。
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
黄鹂:谢谢您的分享,让我们感到冬奥前线火热紧张的氛围扑面而来。奥运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设计体系,它是如何不断传承与完善的?
林存真:奥运形象景观是一个非常完整、系统的品牌设计体系。奥林匹克品牌有100多年的历史,每个国家的办赛都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国际奥委会有一个特别好的机制叫做“知识转移”,就是每一届要向下一届介绍经验,这样一届一届积累下来形成了很好的基础。所以到中国成为主办方的时候,我们吸收平昌、都灵、温哥华、索契等地的办赛经验,加入中国的智慧和解决方案,再传到下一届冬奥会主办城市米兰,这样经过多年积累,奥运品牌体系就会非常完善。
黄鹂: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一届冬奥品牌体系的构成?
林存真:冬奥品牌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赛事品牌和赛事景观。简单说就是,怎么做东西和怎么做环境。这两部分都需要核心元素支撑,2020年之前所有的工作都在创意核心元素,就是众所周知的一些重要奥运形象元素,例如会徽、吉祥物、色彩系统、核心图形、体育图标、奥运口号,还有二级标志等等。核心元素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要转换成产品,比如在奖牌、火炬上怎么用?在环境里怎么用?这些构成了整个奥运品牌的核心结构,形成了完整体系。
冬奥品牌体系
黄鹂:中央美术学院团队为两届奥运的核心视觉系统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会徽“冬梦”、“飞跃”都出自林存真老师团队,奠定了核心视觉系统的基础。体育图标也是在靳军老师团队的手中动起来的,这个身披霞光的小红人,成为了冬奥史上第一套动态体育图标。2008年的“金镶玉”奖牌,早已是被世人称道的经典之作,肖勇老师是主创团队成员之一。“金镶玉”奖牌的另一位主创杭海老师在本次冬奥会,与刘骁、李文龙老师带领团队设计出“同心”奖牌。李卫老师率领同学们通过课题研究和创作的方式,为两届奥运会贡献了精彩的火炬设计方案。林帆同学也是在服务冬奥设计的实战过程中,得到了磨砺和成长。回想那些为奥运殚精竭虑,贡献了无数汗水和智慧的日子,有哪些难忘瞬间是让大家记忆犹新的?
肖勇:在做设计师,我喜欢不“循规蹈矩”,尽量另辟蹊径。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人寻求加入中国的元素,如图形、传统纹样等等,但我觉得可以再突破一下。2006年学校成立奥运艺术中心,那时就做了一个玉环的纪念品,能不能从材料角度找到中国文化的符号,后来我们团队就想到把玉做为主要方向之一。经过了很多深化,包括进行安全测试,把奖牌从两三米高的地方静态、垂直抛下,确保不能摔碎,这其实是最难的。“金镶玉”奖牌最终成功入选中标,获得了业界和国际的认可,非常欣慰。
设计学院教授、校知联会副理事长肖勇
刘骁:这次有幸和杭海老师团队参与2022年冬奥奖牌设计,除了前期大家一起创意和构思,后期我主要负责对接和上海造币厂的打样和工艺监制。说起最难忘的瞬间,几乎贯穿了从入围到公布的整个工作周期。奖牌设计从图纸到实物的呈现,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仔细推敲,不厌其烦的打样、修改,再打样、再修改。哪怕我们习以为常的的黄金色泽的呈现,也需要不同工艺手法的尝试、推敲和比较,结合了现有的造币工艺,工业产品的制造技术,同时也结合了贵金属的加工工艺特点。这样一个简洁的奖牌,直到最后展现在大家面前的那一刻,我们始终是忐忑的、审慎的,工作过程的细致、深入、严谨让人记忆深刻。
林存真:对我来讲,是冬奥会徽发布的瞬间。今天是一个特别凑巧的日子,因为2017年12月15日冬奥会徽正式发布,到今天正好是4周年。同时北京冬奥组委是2015年12月15日成立的,到今天也是6周年,我也特别开心在这儿跟大家分享。整个会徽修改了10个月,因为每一个核心元素的确定,冬奥组委都有一套非常严密的程序。现在回想起来,每一笔都要经过10个月的修改,确实是很艰辛的一个过程。当会徽正式发布,展现在全球人面前,真是铭刻终生的记忆。
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
黄鹂: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吗?
林存真:当时没有如释重负,因为会徽发布意味着非常多的形象景观任务就要开启了。就像你刚才说的,会徽是整个形象景观的代表,设计会徽时就在考虑,如何把中国文化贯穿在整个冬奥视觉系统里?每个元素承担什么样的任务、体现什么样的文化?色彩怎样建构、图形怎么呼应?其实会徽发布才是工作的开始。
靳军:2008年奥运会,我也参加过一些早期的设计工作,比较能够理解设计过程的艰辛。这届冬奥会的一个亮点是第一次用动态形式表现体育图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艺术形象更多地利用动态数字媒体进行呈现。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创作过程,借助动态形式传递更多内容,使大家更好地理解运动项目及其内涵,从而超越单一的静态形式表现。希望通过这种新的创作形式,带给大家更好的冬奥感受,让更多的人去参与体育运动、体会体育精神。
设计学院副院长、校知联会理事靳军
李卫:刚才几位老师的分享都是成功采用的案例。在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奥运项目是特别难得的机会,所以我怀着学习的心态,有幸带领同学们参与了两届奥运火炬设计,对于设计、制造、实现等方方面面要求很高,我们以学习、研究的态度带出了一批学生,同时也进行了重要的创新和实验。2008年北京奥运的火炬设计主要从文化创新上进行实践,2022年冬奥会的火炬设计是基于现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科技上的创新,今天来分享主要是想让大家看到中央美术学院在工业设计上的探索。
林帆:作为一名学生和年轻的设计师,能够参与冬奥奖牌设计项目,内心特别感恩。于我而言,最难忘的瞬间是后期杭老师组织团队讨论奖牌的最终命名。在“双奥之城”的背景下,我们想延续2008年奥运奖牌体现的玉璧文化,2008年北京奥运奖牌实现了材质的突破,这届冬奥会我们更多地投入在玉璧形制上的探索。早期老师带领我们查阅了很多玉璧形制和玉文化的文献资料,发现距今5300多年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三环玉璧,其实是较早的“同心圆”玉璧形制。它反映的是古天文的内在意涵,表达古人对于二至日道的天文观察。玉文化发展到汉代,虽然有很多丰富的纹样,但其实也是“同心圆”的基本形制。所以命名的时候,我们会考量从古至今这样一个玉璧形制的内在寓意。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奖牌
黄鹂: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凝聚着大家无限的思考、心血和动人的巧思。可否请各位讲一讲在这些代表作品中,有哪些细节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欣赏和品味的?又承载了哪些最有价值的突破和探索?
靳军:动态体育图标的创作首先基于已完成的静态图标,静态图标有非常好的基础,它是以印章的思路展现冰雪运动,另外在刻印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石头粉沫,这些白色粉沫正好和冰雪运动产生的飞溅粉沫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但要把静态变成动态,需要理解前后的时间变化关系、立体的空间关系,这个过程反映整个身体造型在空间的旋转,也就是通过3秒反映一个经典动作,困难度可想而知。设计的体育图标做了概括化的创作,但是动起来以后,将形成很生动的运动状态,便于广大观众理解这个运动,因此也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北京2022年冬奥会动态图标
黄鹂:通过靳军老师的专业分享和解读,也提醒我们所有的观众,不要错过动态图标中那些飞溅的小雪花,它们无疑是这套图标的神来之笔。
李卫:我们开展2022年冬奥火炬设计与探索的定位是科技创新。火炬不光在传递的那一刻很灿烂,更重要的是一个收藏品,所以在两届设计中我们都尝试了收藏时的呈现状态。并且进行了多方面创新,一是材质创新,大家看到的晶莹剔透的感觉和“火树银花”的造型,灵感来自“雾凇现象”,蕴含着一支包裹着冰封树枝的初心。为了实现晶莹剔透和轻便耐久的效果,最后找到了一种PMP材料,也就是高结晶透明塑料。我们还将中国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元素运用其中,同时为了助燃,采用模仿烟筒原理的上下贯通的开口结构设计,将来头部金属壳体会有很多镂空的纹样处理,也是为了使火炬更好地燃烧。
设计学院教授、校知联会理事李卫
黄鹂:2008年“金镶玉”奖牌的成功,可以说为这一届冬奥会的奖牌设计提供了灵感源头,也成为用来对标的一个标杆。这样一个经典设计体现了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呢?
肖勇:据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收到了世界各国近三百套奖牌方案,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团队提交的三套方案都进入了前十,其中两套方案进入了前三。回头想,设计思维非常重要,就是设计师如何去传承和创新?如何古为中用,通过国际化语言传达出来?奖牌最终成为08年奥运的一个亮点,与创新设计思维密不可分。中国是玉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届奥运奖牌中,可以不看上面的文字就能找出2008年的“金镶玉”奖牌,这为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增添了具有符号性的文化遗产。
黄鹂:2008年北京奥运奖牌是唯一用了两种材质的奖牌吧?
肖勇:对,金镶玉是第一次用超越金属之外的材质。整个系列包括奖牌、包装、挂带、证书等,都体现了东方之美的现代意蕴。中央美院校训是“尽精微 致广大”,我们在设计上精益求精,因为增加了额外的材质,所以从工艺、质量、重量等各方面都要考究到位。包括杭海、王沂蓬老师一起协同解决了技术难题,体现了中央美院的团队智慧,才让这个方案从一个偶然想法成为获奖者荣耀时刻的亮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
刘骁:基于“简约、安全、精彩”办赛的理念,冬奥奖牌以内敛、含蓄的方式,传递出“同心”的理念。在疫情影响的时代背景下,奖牌设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一种含蓄柔和的方式传递出去。回头来看,这块奖牌确实是耐看、大方、经得起推敲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我又一次体会到了美院的优良传统,就是老师和同学之间教学相长,形成了特别良好的探索和钻研氛围,大家基于自己的兴趣和所长把所能、所需发挥出来,同心协力朝一个目标努力。
设计学院教师 刘骁
林存真:各位老师都谈到奥运设计历尽艰辛,历尽艰辛又坚持下来的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也是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奥林匹克,也就是在自己的行业里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奥运延续了100多年还那么有魅力,让全球人都为之着迷。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工作人员,对国家的责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肩上和心里,我们有更多的责任使中国文化和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现。
黄鹂: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我记得林存真老师曾经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次冬奥设计竟然还带火了文物和考古,跟我们的奖牌有关系对不对?
林存真:冬奥奖牌用了两块玉璧作为视觉来源,一块是5300年前的凌家滩玉璧,另一块是汉代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奖牌发布以后,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馆长在采访时特别激动,没有想到可以用考古成果作为视觉来源,而且这块玉璧的编号就是22,刚好和2022年的办赛时间特别吻合。发扬中国文化和让文物“活起来”是国家要求,其实奥运会也是推动文化和设计发展的一个巨大平台,甚至是助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块玉璧的主人是南越王,石家庄人,刚好呼应了河北和北京共同举办的特点。通过重要元素的发布,让大家更多地关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我们为国家设计的重要目标。
林帆:听林老师说到奖牌和玉璧的渊源,也让我想起创作奖牌过程中的一些启示,今年刚好是中国考古100年,也意味着奖牌发布是跟时代号召和文化发展动向相结合的,同时通过这枚奖牌向考古人员致敬。
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林帆
林存真:不单是奖牌,我们在做体育图标的时候,最初的项目研究就是去中国历史研究院看甲骨文和早期的文化刻绘符号。真的是从历史当中学,从中国文化中挖掘最精彩的部分,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呈现,通过奥运会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既拥有璀璨历史文化,又充满欣欣向荣活力的中国。整个冬奥设计有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结构在背后支撑,以文化为核心,发散到各个项目当中。
黄鹂:每个团队都在为各自的项目贡献智慧,但是当作品一一发布的时候,其实有着非常统一的精神实质,散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非常难得的。
刘骁:林老师说到用中国文化贯穿整个奥运设计,我就想到在奖牌设计上,对传统文化和视觉元素的运用和设计转化,其实要用得非常巧妙和得体,所以我们会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了呼应“双奥之城”,在纹样上我们沿用了2008奥运的祥云纹;为了呼应冰雪运动盛会,我们选用了清代的冰梅纹,把梅花的纹样巧妙地转换成雪花的纹样,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大家特别多的心血和智慧。
林存真:说到细节,中间有一个小的插曲。把冰梅纹改成冰雪纹以后,我们呈报上去的时候,当时团队并没有仔细去数雪花的数量,给到我们的反馈意见是,北京冬奥会是第24届冬奥会,为什么奖牌上的雪花是22朵呢?从这个故事也反映出,冬奥会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而且大家对细节非常在意。
黄鹂:每一届奥运会的举办都是一个国家形象实力的展示和民族自信心的提振,而奥运设计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突破的历程。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团队,在中国大地上举办的两届奥运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不仅是一张光荣的成绩单,同时也促进了设计等多个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大家如何看待奥运项目与教学的关系?
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校知联会秘书长黄鹂
肖勇:参与奥运设计项目属于“实题实做”,我们教学当中有一些叫实题虚做、虚题实做,但奥运设计是真实的项目,我们全力以赴去参与,虽然它也有很大的偶然性,中不中标并不是团队说了算。就像李卫老师说的,能把项目坚持到最后并且做到尽善尽美,每一个方案都是值得称赞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放弃的方案,通过其他方式又转换成了新的创新。参与奥运设计的学生,有的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有的成为设计公司骨干,还有的在国外业界发光发热,所以奥运精神和创新团队也是中央美院教学的重要部分。
林存真:奥运艺术字体项目也是和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口号发布的时候,可能大家会非常关注“一起向未来”几个字,但可能都不是特别关注字的形态。这几个字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方正字库一起做的特殊奥运字体,也是奥运史上的一个创举。里约奥运会从会徽研发出来一套英文字体,但在亚洲文字的体系里没有做特殊字体设计的,所以这次我们从中国书法当中提炼,与会徽图形结构相结合,形成了一款新的艺术字体,并且都是在教学过程当中完成的,是一次很难得的教学经历和经验。
奥运项目和商业设计不一样,里面有非常多的研究成分,这正好是我们教学的优势,也是中央美院的优势,就是广泛调研,深挖文化内涵,精益求精的去研究和呈现设计。通过这两届奥运会,中央美院打了一个很好的样,在给下一届主办城市米兰做“知识转移”的时候,我们也会把教学和冬奥项目结合的成果经验转移到意大利去。
李卫:参与2008年火炬设计的很多同学,到今天都说当年参与这个项目的收获极大,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李习斌,他现在是超级植物团队的领军人物,当时是本科三年级的同学,也是最终送审的那支火炬的原创。这次冬奥火炬设计作为学院课程开展,成立了很多支师生团队。为了把这个项目做好,让学生学习更多,我找来李习斌和他的助手王智宇参与到课题,向同学们分享经验。我们从始至终都抱以一种学习、研究、创新的态度,结果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做了很多方案并进行深入,一直做到了样机。我相信他们学到了很多,而且也能感觉到我们共同的进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
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设计
靳军:整个创作都是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研究、创作和修改,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同学们在其中一定会学到很多创作方法和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实战经验。如何把握文化和表现上的分寸,特别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精确、精致地把小的图标形态表现出来,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体验过程。通过奥运设计这些实际的创作项目,从中感受设计创作的价值并得到个人能力的提升,同学、老师都会感觉有很多收获。
刘骁:咱们从媒体上看到的奖牌照片,包括2008年奖牌的照片,都是咱们的老师、同学拍摄的。冬奥会的奖牌主要是由博士研究生侯帅和硕士研究生李铭谦进行协作,最终把奖牌最完美的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为国家的形象和设计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都是在背后默默无闻的付出。2008年的奖牌拍摄也得到了摄影专业王龙江老师的倾力支持,特别向所有老师和同学们致敬。
黄鹂:以奥运会作为实战练兵场进行研究和学习,积累的这些经验无疑是意义深远的。
林帆:是的,刚刚林老师提到了冬奥口号的发布以及字体的设计,我作为学生也参与到了这个课程里面,收获特别大。课程邀请了字体设计、书法等专业老师,包括刘彦湖、彭笑贤、周博老师等(此课程在杭海、王子源和刘钊老师的组织下,同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合作,展开一系列基础研究课程和冬奥字体设计项目实践),老师们带着同学们一起练习书法,从各种书体中寻找传统书法的精妙之处,将其运用、转化到当下字体设计中的可能性,可以说是精品课程,感谢老师们的教导。
黄鹂:一场短短的《知无不谈》难以承载奥运设计的无数个付出瞬间,但是今天我们在这儿粗略盘点一下,已然是一张令人自豪的阶段性成果清单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一种对于未来的激励。相信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定会在为奥运设计的精神感召下,继续在为国家形象设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育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再创佳绩!
最后让我们一起为冬奥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合:奥运加油!一起向未来!
统战部/图文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