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科跨界文科!华政“青椒”很优秀!

大学 作者:华东政法大学 2021-04-06 19:36:17


对于传播学院刘展老师来说,“新闻传播”四字意味很多。从工科“跨”到新传领域,他只为追逐初心,而愈学愈深,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又令他如痴如醉。作为教师、亦作为传媒人,他期望教给学生的,不止是课堂上的专业知识,更是传媒人的情怀与素养。


日前结束的第三届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让他受益良多。“优秀奖”称号让他略有遗憾,但也鞭策他更进一步:积源头活水,成千尺深潭。唯学无间断,方能永不止步。



结缘:兴趣使然,追寻理想

工科出身,硕士、博士“跨”到新闻传播领域,来到华政完成法学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后留校任教——刘展一直信奉一句话: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我很早就喜欢播音、电视台主持之类的工作,对传媒行业比较感兴趣。”但理想总是与现实存在偏差,从工科学校毕业后,他几经思量,下定决心跟着兴趣走,报考了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

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他发现新闻传播远不止播音、主持这样简单,其理论的广度、深度无不令他如痴如醉。于是,刘展将学习重心放到了专业性、学术性的理论研究上。

“传播学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给学生讲课时,喜欢讲一个小故事:提到日本,你们脑海中有什么样的印象?提到美国呢?提到俄罗斯,又是什么样的?”一连串问题引发思考后,再回到问题的根本,“关于这些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认知从哪里来?其实就是来自传媒。”

新闻传播本身承担着向全社会、全人类传播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刘展希望能在这个行业、这个专业里做好基础的教学工作,“这是我的一种情怀与期待”。


而作为一名跨专业学人,刘展坦言,选择华政从事法学博士后的学习,受到华政深厚的法学基础和学术氛围的影响。2012年,他初到上海,除了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外,见到的第二所高校就是华政。从那时起,华政的红墙芳草,师生之间和谐互助的氛围,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跨专业给我带来了更宽广的视野,更多学术想象的空间。”两年法学博士后的学习工作经历,为刘展的学术人生开启了一扇新大门,使他在学术探索中拥有了更多机会,以更多样化的视角进行研究。

疫情备赛:克服困难,逆风前进

在学院推荐和教务处指导下,刘展参加了校内选拔赛,拿下了人文社科组特等奖,获得参与上海市青教赛的机会。

紧张、激动、疲惫是刘展备赛的关键词。有别于以往,由于本次青教赛正值疫情期间,许多准备工作不得不在线上完成。既要专心负责学校网课,又要处理线上线下的许多工作,他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参赛内容,熬夜成了家常便饭。

对于刘展而言,一切都是崭新的挑战和尝试。



“参赛内容涉及20个课时,这不只是做出20组PPT的事,你得知道怎么讲、怎么说,每个课件的卡点都必须精准,意味着每一节课都要反复地训练;教学大纲也要根据比赛的量化评分体系重新设计,相当于重新设计、精修一门课程。”

参赛过程中,刘展的心态几经起伏,教学、备赛的双重重压几乎令他喘不过气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坐在电脑前”。庞大的工作量、熬夜导致的身心俱疲,甚至使他一度产生了退赛念头。

谈及此处,刘展很感激学院领导、教务处老师的指导,以及同事们的帮助。“正是由于他们的鼓励,我才顺利地坚持了下来。”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那段时间里,唯有咬牙挺下来。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家庭,你在一个组织里,你要对得起他们的关心和信任。

刘展本次参赛作品,来自于他之前开设的一门课程《新闻采访》。当时正处疫情期间,绝大部分民众受困家中,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于传媒,这也是他选择这门课参赛的重要原因。

备赛中,刘展特地准备了许多疫情相关内容,包括钟南山教授、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相关新闻,以及社会媒体报道的一些经典案例等。“把现实的、时效性强的新闻采访实例与这门业务性非常强的课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希望能引起共鸣,传递给同学们更深层次的体悟。”



青教优胜:遗憾虽有,时时自新

得知获奖结果后,刘展坦言,心情是有些低落的。“当全力以赴时,每个人都会期望更好的结果,而比赛结果与心理预期确实存在落差。”

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一时的沮丧过后,刘展重新振作了起来。“在哪些方面我失误了?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这些都是我不断反思的地方。”刘展诚恳地说,“比赛总是有输有赢,我们能做的就是整理经验,吸取教训。”

也许结果微有遗憾,但过程让刘展学到很多:首先是最终参赛的课程,看着自己的课程被打磨、精修,愈来愈好,“有一种满足感和获得感”;其次,备赛中接受到的指导和自己的体悟,也使他对课程内容的设置、甚至科研工作,产生了更多新的想法——“比如将课程大纲精细化,增加课堂互动,把及时的、新鲜的案例补充到教学中,重点去做精致化的国际传播与对外报道等等。



他说,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很正常,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新收获。“我发现,很多同学花了很长时间去准备比赛,觉得自己很优秀,但是最后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就自暴自弃。其实我们老师也会有这样的时候。”推己及人,刘展说,“感到沮丧和痛苦很正常,但也要迅速调整心态,毕竟这只是人生中很小的一个节点。人生永远在继续,还有更多的事等待我们去完成。

在刘展看来,失败总会带来成长。“每个人都有自己调节的方式, 可以不开心、可以沮丧、可以抱怨,但重要的是,不能放任自己被负面情绪淹没。”

回归校园:为人师表, 价值导向

“教书育人是一份良心活。”教学中,刘展最看重的就是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当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理论知识、名词概念都可能遗忘,但价值观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尤其是在新闻传播行业,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行业高速变迁,从事传播行业的人总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但在这种发展演变中,有些内核是永远不变的,这就是一个人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判断。”

刘展期望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课堂上的专业知识,更有传媒人的情怀与素养。“我们不是未经专业学习的自媒体营销号,学习新闻传播,必须有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以及一些人类共同的价值判断,就是我们说的情怀与素养。往大了说,其本质就是一种价值观。”



在刘展看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最理想的关系应当是“亦师亦友”。“师”是指作为老师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讲究师德师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和学生可以成为“友”,以平等的心态沟通交流。

“站上讲台,看到台下那么多学生在认真听我讲课。我们课上的眼神互动、课下的讨论交流,就让我有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教学带来的幸福感使他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学生除了跟同辈交流,其实更多的是在‘看’老师,从老师这里学习。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授课讲课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刘展一直以此自勉,也把这句古诗送给学生们:人不能怕坐冷板凳,要有凝心聚气的定力。“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了,总有新东西不断涌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要去掌握、什么都要去学习,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能放任自己以焦虑的心态忙碌。”

积源头活水,成千尺深潭。唯学无间断,方能永不止步。


采写 | 蒋冰逸 张蕴川 尹慧桢

撰稿 | 蒋冰逸 尹慧桢

审稿 | 钟怡晖

编辑 | 王思媛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 有趣有温度 有料有态度 /

也可以看看这些

都是用热爱制作~
(点击图片可以看到哦!)

华政园春雨!


他们都想要华政人!


青年拔尖人才在华政!


更多资讯 @华政媒介矩阵



立德树人!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

限时推广:让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https://ask.0xu.cn
公众号 关注网络尖刀微信公众号
随时掌握互联网精彩
赞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