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自清华园的开放之声!
4月12日晚
来自清华师生的“开放”之声
在新清华学堂回响
“大学•开放”论坛
正式拉开了清华110周年校庆
#大学系列论坛#的帷幕
论坛面向全球同步直播
全方位展示开放办学的斐然成果
从1911到2021
清华一直以开放自信的姿态
服务国家和世界
世界也在进一步感受
清华温度
如今
有300多名外籍专家长期在学校工作生活
他们既是清华大学开放办学的贡献者
也是见证者
国际学者与学生
也成为清华园行走的风景线
六位清华师生来到论坛现场
娓娓道来对学校开放办学的思考和体会
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更开放的清华国际化画卷
让我们重温论坛现场演讲
听听他们与清华园的故事
郦金梁:一株水杉与清华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历程
水杉是中国特有树种,寓意着源自中国,发展到世界。回顾清华开放办学的历程,不得不提一株跨越大洋彼岸茁壮成长的水杉树苗。
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专程看望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工作人员,赠送了这棵水杉苗。作为中国高校在美国开设的第一个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全球创新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已经毕业了三届。他们在世界多地工作发展,如水株树苗一样茁壮成长。
全球创新学院的成立与发展只是清华国际化办学的一个缩影。清华大学国际处处长郦金梁教授在演讲中说,“清华在建校初期就具有国际化特征。一直以来,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的传统,面向世界,勇于进取。”
开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2016年,学校制定首部《全球战略》,明确了新时期学校发展的三个任务:
着力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切实开展服务国家和世界的研究;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与全球影响力。
50个国家,293所高校,近20项战略科研合作协议,160余项联合种子基金项目...清华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高校、研究机构及国际组织手牵手,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完善了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海外教学科研基地的全球布局,构建了大学联盟和全球伙伴体系,提升了全球影响力。
由清华发起成立的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和世界慕课联盟,联结了国际伙伴,以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为代表的清华海外基地蓝图也渐显雏形,成为清华影响力向更远空间辐射的一处处支点。多层次、多维度的全球合作伙伴体系已经成型,为开放办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后疫情时代,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而清华以实际行动展现了社会担当。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全球大学特别对话,与耶鲁大学共同主办中美大学校长论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清华始终致力于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什么?”面对人才培养这一学校的核心问题,全球胜任力是清华给出的方案。
“全球胜任力不仅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塑造。”郦金梁说。通过海外交换学习、研修和实践等方式,清华于润物细无声中,将全球胜任力理念及素养融入全部课程和教育的全过程。
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2011到2019年。清华派出境学习的学生人数扩大了接近两倍,达到8771人次;疫情前,约一半本科生在学期间有海外学习经历,博士生比例超过60%;已有200多名学生到联合国总部、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粮食计划署等50余家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
一流大学也要吸引世界优秀青年,培养好优秀的国际学生。2011年至2020年间,在读国际研究生人数增长近一倍,其中国际博士生人数增长1.5倍。研究生和本科生英文授课课程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显著提升。
澳大利亚籍博士生史凯特,就是更开放的清华园培育的优秀国际学生代表。在清华读博期间,她不仅运用专业知识在山西饮用水除砷公益项目中提出有效解决措施,还在中澳青年之间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成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的十个获得者之一。毕业后,史凯特回到祖国,在悉尼担任环境工程师。
徜徉于清华国际交流合作的历史长河中,一所更开放的大学形象在眼前愈发清晰。正如郦金梁所言,“清华的发展,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剪影。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
斯黛拉&巴尔泰克:世界很大,
但我们选择在清华落地生根
对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长聘副教授斯黛拉·克里斯蒂(Stella Christie)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巴尔泰克·捷克(Bartek Czech)而言,开放的清华园不是他们的中转站,而是他们共同实现科学理想、回报社会的美好家园。
与清华的缘分,始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斯黛拉和波兰的巴尔泰克相识于哈佛。出于对中国的兴趣与好奇,他们主动辅修哈佛每天清晨最早开设的汉语课,共同探索中文这门美妙的语言,并逐渐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从那时起,他们心中就埋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
毕业后,他们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多所高校辗转工作,四处奔波,长期异地。想要成家的两人,渴望着能寻得一处共同热爱且奋斗的家园。
幸运的是,清华均向他们发出邀约。得知向往的地方即将变成日后工作与生活的家园,斯黛拉和巴尔泰克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他们成为清华大家庭的一员,并拥有了一个小家,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一言一行日渐倒映出清华的烙印。“很多人说,我们四岁的儿子有北京口音。”巴尔泰克笑着说。
在他们眼中,理想的家园可以让他们继续一起从事热爱的工作,为所生活的社区乃至全世界做出最大贡献,能够与最活力四射的学生和充满智慧的同事一起讨论与合作。
曾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的巴尔泰克,很早就将目光瞄准了中国。“我那个时候已经看到了,科学的未来就在中国。”他还在物理学顶级期刊上分享了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积极应对的成功经验。
而令斯黛拉印象最深的,则是清华与公众之间深刻而强烈的联系。她认为,留在清华有助于做好长期未来规划,在学术研究和社会贡献等方面结出更多硕果。她在热爱的科研领域一步一个脚印,深入中国家庭开展心理学调研,一本关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的学术专著也在酝酿中。
除了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夫妇俩还发挥作为国际学者的优势,在清华成立中英双语的研究小组,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会议和交流,帮助其融入更广阔的全球社群。
“我们将为清华倾尽全力,就像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家倾尽全力一样,对我们来说,清华就是我们的家园。”斯黛拉动情地说。他们相信,未来可以依托热爱的科学研究,为清华、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而更国际、更开放的清华,会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海外学者扎根于此,续写园子里潜心科研的美好故事。
包迈高:开放引领卓越
200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苏黎世保险集团讲席教授包迈高(Michael Powers)第一次来到清华园。与经管学院陈秉正教授促膝长谈后,在清华执教的想法开始萦绕他的脑海。
从那之后,包迈高不断找寻机会来到清华交流访问。“2011年我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一刹那的念头,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之一。”
在包迈高眼中,清华拥有世界上最出色、最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而作为面向全球的世界一流学府,开放的清华为他观察中国社会、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执教清华十余载,包迈高一直鼓励来自不同国家或教育背景的学生互相了解,探索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开放中达到包容,在包容中与不同国家的友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他说,“希望通过这种开放、包容的互相理解的过程,能够锻炼学生在国际语境中的全球胜任力。”
包迈高欣喜地看到,2018年,清华成立全球胜任力发展中心。这意味着有更多师生将拥有开拓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他也留心到,清华的更开放,呈现在身边的方方面面。
执教之初,仅有少数学生可以去国外进行短期留学。如今,清华已经把“朋友圈”拓展至50个国家的接近300所大学和机构。截至2019年,约9000名学生完成海外交换,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国际学生加入清华的大家庭中,与清华的师生长期生活学习。
十年前,包迈高在本科课程接触到的国际学生都是交换学生。如今,他看到更多国际学生选择来到清华,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清华既是一个多元社群,也为学生提供实现跨文化沟通的平台。”他说。
包迈高用中国成语“殊途同归”形容在国际教育学习中方法和目标的关系。但结合自身学习中文和清华的工作生活经历,他对这种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许多山看起来都很像,但从山顶上看却各不相同”。在国际化的时代,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思考和解难方法,而只有开放才能走向多元化的思维模式。
除了目睹清华快速的国际化步伐,包迈高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这些经历为他研究中美两国政府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打下了深厚基础,对经济与政治问题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新挑战与新机遇并存的今天,高等学校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枢纽,显示出重要作用。对这场“大学·开放”论坛,包迈高抱有真挚的期待。
他期待通过论坛这一平台,跨越国家的文化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分享更多解决问题的创新办法。“我们真心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清华可以使校园内外更多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包迈高说。
李亚东:做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
“做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在首届苏世民书院毕业典礼上,邱勇校长引用惠特曼的这句诗歌,送给在场的毕业生。
当时还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的李亚东,被这句话深受鼓舞。他说:“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更好地成为一名世界的水手。”
五年来,他两次离开清华,前往非洲,又两次回到清华。这段旅程,正是他奔赴更广阔天地,力争有一番作为的最好回答。
第一次离开清华,是在大三结束时。当时的他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休学去非洲做采访。令他惊喜又感动的是,学校和学院的老师们都提供了全力支持。“当时我还有些惊讶,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因为开放不仅是学校的办学传统,而且早已渗透到学校的教学环节。”李亚东回忆道。
“在蒙巴萨敲一下铁轨,在内罗毕已经可以听到声音。”站在蒙巴萨的土地上,望着中国生产的铁轨在非洲落地生根,李亚东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成果,这条蒙内铁路也引发了李亚东作为中非交流使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经过不懈努力,他和一位非洲的朋友一起创办了非洲第一本取得国际刊号的中文杂志——《东非瞭望·埃塞刊》。
2017年,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课程第一站来到伊朗,清华的学生在这里研修了一堂精彩的海外课程。伊朗最大的通讯社埃通社对清华此行专门刊发了报道,李亚东不禁感慨道,“让学生感知世界是清华的办学理念,而我只是千万个参与者之一。”
在非洲的“间隔年”,触动了李亚东渴望探索世界、讲好故事的想法。回到清华后,他加入了新闻学院郭镇之教授的“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创新研究”课题组,并将自己在非洲的采访写作进行整理,出版了《后发机遇,中国企业在非洲》一书。
毕业后,李亚东立志于在更广大的平台上进行跨文化传播和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他第二次离开了清华,前往加纳工作。
“当中非合作成为一个国际热点话题时,在非洲从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相关的工作就像是随着时代的洪流在奔腾。”他十分笃定。再次来到非洲的李亚东,不仅见证了科技给非洲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发现在中非合作上增进对非洲了解的必要性。
2020年,李亚东以苏世民书院新生的身份再次回到校园。这一次他有着更明确的方向和使命感。“苏世民书院有着多元的文化氛围,我的同学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李亚东说。书院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了他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加深了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开放的清华不仅给了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更给了我们探索世界的能力。”回顾两次离开清华又两次回到清华的经历,让李亚东对于清华的开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给了他未来“闯世界”的勇气和底气。
未来,李亚东将继续努力做世界的水手,从清华走向世界,奔赴更多港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苏小小:世界就在清华里
来自白俄罗斯的苏小小,一直向往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中国。她从初中开始学习汉语,日积月累地为“去中国读书”的目标而努力。
2018年,她如愿被清华录取,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本科生。入学时,她登上了在清华的第一个舞台——迎新晚会,并担任主持人。踏上舞台的那一刻,令她记忆犹新。“台下漆黑一片,我深呼吸鼓励自己——The world is in Tsinghua,这里是我的世界。”苏小小说。
台下挥舞的荧光棒,如同灿烂的星空。她内心的担忧和紧张早已烟消云散。这一次的经历给了她莫大的信心。“我相信,开放的清华一定会引导我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一定能指引每个清华人发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星空。”她说。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疫情让一些学生不得不居家上课甚至暂停学习,身在白俄罗斯的苏小小起初也担心,因无法返校不能参与课堂学习。
而坚持开放办学的清华,不仅实现了在春季学期如期开课,向世界各地的学子开放教育资源,在秋季还创造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式,同步开启实体课堂和云上课堂。
每天课上,苏小小和同学们在“云端”齐聚一堂。从电脑屏幕上她不仅看到了熟悉老师与同学,看到了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也看到了照进教室的斜阳与窗外的秋色。这让居家上课的苏小小不再感到孤单。
在秋季学期,由于北京有5个小时的时差,苏小小只能在白俄罗斯的凌晨上第一节的英语课。当了解到全班只有她通过远程学习的方式接入课堂,且存在时差问题后,老师和全班同学协商将课程时间改到下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小小说,“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与帮助,让我感受到这句古诗的真正含义。”
作为一名国际学生,苏小小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是在跨文化沟通中进行的。想到自己学习中文的经验或许可以迁移到同学们的英语学习中,苏小小主动组织“云会议”,和同学们线上一起写作业与讨论,主动用英语交流。一学期下来,云上小组的成员们不仅英语水平有所进步,距离也越来越近、友谊也越来越深。
线上学习的日子里,每当夜深人静时,清华图书馆里明亮的灯火、校园里匆匆驶过的单车和近春园盛开的荷花成为了苏小小的思念。当她回到清华园的那一刻,积攒整整一年的焦灼全部消散。
苏小小说,“无论你来自何方,清华园总是张开双臂拥抱归来的学子,她的温暖总会治愈你,她生生不息的活力给你信念,给你希望。” 在她看来,大学开放同样代表一种信念,一种希望,一种面向更美好未来的信念和希望。
首场“大学·开放”论坛
共有五百余名师生校友现场观看
并通过学校官方中英文社媒矩阵
及人民日报、中国网、CGTN等平台直播
吸引8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
邱勇校长也来到论坛现场
为国际学生学者们点赞
观看论坛的清华学子们
也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外文系本科生刘兆希有感触地说
作为一名外文系的学生
入学三年来不断感受到
清华国际化所带来的影响
它展示着超越想象的广博世界
提供了与全球对话的完备平台
更培养着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如果说过去只是模糊的感受
“大学”系列第一场讲座
让我更加明确地了解到
清华宽阔的办学视野和人才培养格局
更加荣幸能成为如今清华的一份子
见证并受益于《全球战略》的逐步推进
来自俄罗斯的国际学生谷尼克说
参加完今天的“大学”系列论坛
被清华大家庭的温情深深触动
见识了清华的国际化建设的点点滴滴
细品清华人的故事
感受他们于清华动人的缘分
让作为清华学子的我兴奋不已
再过一周
由清华大学主办的
2021大学校长全球论坛将拉开帷幕
全球大学校长们
也纷纷送上了对清华的校庆祝福
江河之水
非一源之水也
今天的清华
全球多元文化交融
中外师生教学相长
学校正在制定新一轮全球战略规划
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承载力
构建未来塑造力
如在西雅图校园内茁壮成长的水杉树一样
中国高等教育在进一步对外开放
清华也在持之以恒
面向世界开放办学
清华正在成为
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大学
未来的清华
将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
往期回顾
不拘一格!清华将致力于培养顶尖数学家
清华 + 通州 = ?
这么好看的教学楼,你知道吗?
点击查看
网曝一男子冒充清华研究生成网红,切记不要去做一个虚假的人设,以此为基础,一旦涉及到非法占有,可能就涉嫌诈骗。自媒体乱象频发,人人都想当网红赚快钱,可惜难以行稳致远。近日,北京一无业男子张某在短视频平台 提起清华大学,恐怕不少人都会想到学霸这样的关键词。有些学霸不仅在学业上让人刮目相看,而且还善于打破个人能力的天花板。据都市快报分享,5月20日在云南大理第72届世界小姐选美大赛上,清华大学女生洪昊昀获 网曝一男子冒充清华研究生成网红,切记不要去做一个虚假的人设,以此为基础,一旦涉及到非法占有,可能就涉嫌诈骗。自媒体乱象频发,人人都想当网红赚快钱,可惜难以行稳致远。近日,北京一无业男子张某在短视频平台 关注公众号:拾黑(shiheibook)了解更多 友情链接:
关注数据与安全,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https://www.ijiandao.com/
男子冒充清华研究生成网红 涉嫌诈骗
清华大学女生获选美冠军 网友:全方位优秀
男子冒充清华研究生成网红是怎么回事?
安全、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https://www.yaorank.com/
找律师打官司就上碳链网:https://www.itanlian.com/